边城曲

莫启匣中镜,怕见头上雪。

莫放弦上箭,怕射边城月。

边城月阙还再圆,头上发白何由玄。

君不见自古边城有馀乐,夜月联诗昼棋槊。

至今月照郾城头,相国功名齐斗牛。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边城曲》以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边疆战士的生活与情感世界。诗人通过“莫启匣中镜,怕见头上雪”和“莫放弦上箭,怕射边城月”,巧妙地运用比喻,表达了战士们对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对战争的恐惧与不舍。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战士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反映了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边城月阙还再圆,头上发白何由玄”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将战士的青春与时间的无情对比,暗示了战争带给他们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更有心灵上的沧桑。诗人在这里使用了“月”的意象,既象征着时间的循环,也寄托了对和平回归的渴望。

后两句“君不见自古边城有馀乐,夜月联诗昼棋槊”则展现了边城战士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情趣,他们在夜晚吟诗作对,在白天下棋博弈,寻找精神的慰藉。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最后,“至今月照郾城头,相国功名齐斗牛”将主题升华,既是对历史英雄的赞美,也是对边疆战士英勇事迹的颂扬。这里的“月照郾城头”不仅指自然景象,更象征着英雄事迹的永恒流传,与“相国功名齐斗牛”相呼应,表达了对英雄功绩的崇高敬意。

综上所述,《边城曲》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深刻揭示了边疆战士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歌颂了他们的英勇与奉献精神。

收录诗词(179)

陈基(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

  • 字:敬初
  • 籍贯:台州临海(今属浙江)
  • 生卒年:1314-1370

相关古诗词

秋怀五首(其五)

我有一尊酒,独饮不成欢。

岂无骨肉亲,悠悠隔河山。

亦有平生友,合并良独难。

古人千载上,世远不能攀。

何如与明月,徘徊松桂间。

月既知爱我,流辉照衰颜。

我亦知爱月,托心同岁寒。

长愿玉宇净,河汉生微澜。

四海仰馀照,亲友各平安。

夜夜见明月,人人无苦艰。

此月不可负,此尊不可乾。

天地等逆旅,流年剧惊湍。

古人虽云远,其言若芝兰。

举觞以和之,对月更盘桓。

形式: 古风

分省早集怀钱员外蔡都事汤管勾

閒岁涉戎旅,终年废丘壑。

一为尘网婴,竟负烟霞约。

今晨适公署,时暑秋已薄。

山翠落檐楹,湖光映帘幕。

同袍二三侣,分携异今昨。

畏途属贤劳,端居念离索。

蹉跎愧衰暮,僶俛参画诺。

临事每参差,忧时空謇谔。

览此山水胜,写我情虑恶。

迟子早还归,开尊共斟酌。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发吴门

少壮不解武,衰老却从军。

将相北出师,部伍各骏奔。

伐鼓震城阙,树羽隐秋旻。

水师歘龙骧,铁骑纷云屯。

军容亦已肃,士气悉欲伸。

载咏《东山》什,感激为逡巡。

顾余麋鹿姿,辱参罴虎群。

颓然介冑间,见此逢掖臣。

微禄不逮养,匪材胡足珍。

驱驰宠辱途,俯仰愧君亲。

秋风吹海涛,落木满江津。

去去勿踟蹰,浩歌天宇新。

形式: 古风

大江

夏后道九川,江源起西极。

想当疏凿际,毫发无遗力。

奔流赴东海,吐纳潮与汐。

万古天堑雄,汹涌限南北。

时秋八月望,烟雾四开辟。

皓月丽中天,华星列东壁。

俯击乱流楫,仰送抟风翮。

眼空牛渚舟,气傲南楼席。

平生临深戒,所至每兢惕。

此夕独疏狂,四顾无与敌。

风伯引轻帆,百怪皆辟易。

前瞻狼五山,亭亭倚秋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