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决

黄河冲决淮河荡,白马湖中千尺浪。

淮阳城郭云气中,远近田庐水光上。

人行九陌皆流水,螺蚌纷纷满城市。

筑岸防堤急索夫,里中徭役齐追呼。

富家出钱贫出力,触热忍饥不得食。

十日筑成五尺土,明日崩开十丈五。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决堤后对淮河流域造成的巨大破坏与混乱景象。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洪水肆虐的场景,从自然景观到社会生活,再到人力物力的投入,全面展现了灾难的严重性。

首句“黄河冲决淮河荡”,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决堤后,水流直冲淮河,引发巨大洪水的壮观景象。接着,“白马湖中千尺浪”进一步强调了洪水之猛,波涛汹涌,如同千尺巨浪在白马湖中翻滚。

“淮阳城郭云气中,远近田庐水光上”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洪水带来的阴霾与破坏与原本的宁静和谐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洪水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侵袭。

“人行九陌皆流水,螺蚌纷纷满城市”描绘了洪水淹没道路,城市中到处是螺蚌等生物,暗示了洪水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活环境,也影响了自然生态。

“筑岸防堤急索夫,里中徭役齐追呼”揭示了面对灾难,人们不得不紧急动员,进行防洪筑堤的工作,体现了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团结与努力。

“富家出钱贫出力,触热忍饥不得食”反映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在抗洪救灾中的不同表现,富人出钱,穷人出力,共同面对困难,体现了社会的互助精神。

最后,“十日筑成五尺土,明日崩开十丈五”总结了抗洪工作的艰难与成效,虽然短时间内筑起了防洪堤坝,但洪水依然在次日再次泛滥,凸显了抗洪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整首诗通过对洪水灾害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与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坚韧不拔,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182)

汪懋麟(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六四o年至一六八八年]字季角。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年四十九岁。康熙六年(公元一六六七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因徐乾学荐,以刑部主事入史馆充纂修官,与修明史,撰述最富。吏才尤通敏。旋罢归,杜门谢宾客,昼治经,夜读史,日事研究,锐意成一家言。方三年,遽得疾卒。懋麟与汪楫同里同有诗名,时称“二汪”。著有百尺梧桐阁集二十六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 号:蛟门
  • 籍贯:江苏江都

相关古诗词

题顾符真画

昭阳顾生画楼观,绛阙瑶房生白云。

如蚁宫人三百六,丰神都似李将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青柯坪

我从华阴来,秋怀苦凄怆。

一登十八盘,嗒焉如尽丧。

手拂岫幌开云关,峰峦变灭无停状。

狸狌啸雨猿昼啼,咫尺但愁失归向。

苍藤幂历穿危栈,高下冥迷那得辨。

石棱涧道仅数寻,渭水秦山几回转。

举头忽讶青天开,垣屋鳞鳞缀晴巘。

长松挂壁森蓬藋,细雾缘扉袅烟篆。

吁嗟青柯坪,壮观真崔巍!

三峰高造天,于我何有哉?

安得巨灵咆哮重擘裂,二十八潭倾帝台。

手挽铁船入天汉,仰攀十丈莲花开。

回头却笑羡门子,坐看东海生黄埃。

形式: 古风

斗鹑行

高堂邃宇人罕过,锦囊高挂珊瑚柯。

乍闻人响轩勇气,空中跳踯常傞傞。

何来宾从皆秃袖,入门豪气声欢呵。

服膺拳拳疑印绶,朝餐废箸犹摩挲。

三尺宝床正中设,郑锦齐缕金盘陀。

两鹑出囊已脱手,盛怒似欲寻干戈。

朱目绀趾岂得辨,疾如激水旋双涡。

注目良久三叹息,为官为私理则那。

戕伐固皆尔俦类,崇朝百姓何足多?

磔毛啄血供一笑,谁当与尔同痒疴?

瞥然一败竟菹醢,争如《朱鹭》传铙歌。

田中偃鼠饫草实,徐行不避虞人罗。

乃知羽翼反为累,呜呼奈比微生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送宋观察荔裳之蜀

三闾昔日沉沅湘,楚臣憭栗长悲凉。

兰台巫岫类谲谏,翻令千载讥淫荒。

片言立朝岂易得,何况秉节来天阊。

怪君天刑谁与解,倏为霜雨周雍梁。

忆昔含香坐藤院,公然白眼轻张汤。

一朝受辱处囊槛,狱吏嫚侮如驱羊。

拘絷反成好游癖,南穷涨海西河湟。

今年被诏按巴蜀,龙墀乍见须眉苍。

巴蜀年来成鬼国,蚕丛鱼凫重辟疆。

颇闻中丞贡嘉穗,九茎岂得盈千箱。

猰貐磨牙近城市,驺虞垂首眠通庄。

神禹泣罪只辇下,穷陬无计逃桁杨。

使君冠佩望鱼雅,万人祖送纷琳琅。

子规昼啼岩谷静,木棉花落旌旗香。

万事夷险如转烛,天公好生民寿康。

皋陶庙里袭长夜,凄风苦雨君无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