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此诗乃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名为《读老子》。诗中开篇即提出一个问题,即“言者不如知者默”,意指懂得沉默的人胜过那些喜欢说话的人。这句话似乎是在质疑道家之父老子的行为,因为老子自己虽然主张以静制动,却又留下了五千字左右的著作《道德经》。
白居易通过这首诗,可能是在探讨作为哲人和学者是否应该保持沉默不语,或是应当将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传达给世人。老子之所以写下《道德经》,也许正是为了让后世能够了解并践行其伟大的思想,即便他主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诗句中“老君”指的就是老子,他被誉为“知者”,但却又有大量著述,这似乎与他的教导相悖。白居易通过这首诗,引发了对知识传承和表达方式的一种思考:是否所有伟大的思想都需要通过文字来记录和传播?还是说,有些智慧本就应该在沉默中被领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老子及其学说的思考,也是对个人修养、知识分享以及语言表达的一种深刻反思。
不详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高卧深居不见人,功名斗薮似灰尘。
唯留一部清商乐,月下风前伴老身。
东林寺里西廊下,石片镌题数首诗。
言句怪来还校别,看名知是老汤师。
路傍寒食行人尽,独占春愁在路旁。
马上垂鞭愁不语,风吹百草野田香。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
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