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摰所作的《哀吕西台行父四首》中的第三首,名为“哀吕西台行父”。诗中以哀悼吕西台行父的去世为背景,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人格的赞美。
首句“前月南河欲放船”,描绘了诗人与吕西台行父在南河边准备乘船出行的情景,预示着即将开始一段旅程。接着,“壶觞一夕暂盘桓”则描述了他们短暂相聚饮酒的场景,充满了离别的氛围。
“吐霏珠玉音犹在,风折筼筜墨未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吕西台行父的声音比作珠玉般清脆悦耳,即使现在已逝去,那声音仍仿佛回响在耳边;同时,筼筜(一种竹子)被风吹折,象征着生命的脆弱,而墨未干则暗示着诗人对吕西台行父的怀念之情如同墨迹一般难以消散。
“皎皎不应随物转,滔滔从此缔交难”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吕西台行父品格的赞美。皎皎之光不应随外界事物改变,意指吕西台行父的高尚品质坚不可摧;而滔滔之水从此难以缔结新的友谊,意味着吕西台行父的离去让诗人失去了一个难得的朋友。
最后,“孤怀幽调谁知者,寂寞金徽不复弹”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吕西台行父音乐才华的怀念。金徽是古代乐器上用于定音的部件,此处象征着吕西台行父的音乐才能,如今已无人能再弹奏出那样的旋律,突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