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新卫

蝗旱相仍岁已荒,伶俜十口值还乡。

空令姓字喧时辈,不救饥寒趋路傍。

行帐马嘶尘澒洞,空村人去雨淋浪。

河平千里筋骸尽,更欲驱车上太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金末元初时期战乱频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的社会背景下的百姓生活。诗人元好问以深沉的情感,细腻地刻画了人民在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中的悲惨境遇。

首联“蝗旱相仍岁已荒,伶俜十口值还乡”,开篇即点明了连年灾荒的背景,百姓们在饥饿与灾难中挣扎求生,不得不踏上归乡之路。这里“伶俜”二字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孤独无助、疲惫不堪的状态。

颔联“空令姓字喧时辈,不救饥寒趋路傍”,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无奈。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人们的名字也难以在时代中留下痕迹,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在饥饿与寒冷中寻求一线生机。

颈联“行帐马嘶尘澒洞,空村人去雨淋浪”,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战乱与灾荒带来的破坏。行进的帐篷中马匹嘶鸣,尘土飞扬,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空荡荡的村庄,人们离去后只留下雨水淋漓的痕迹,一片荒凉。

尾联“河平千里筋骸尽,更欲驱车上太行”,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与无奈。尽管河流平静,但人们的筋骨早已被苦难折磨殆尽,他们仍在寻找出路,即便要面对更加艰难的旅程——上太行山。这既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细腻描绘,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853)

元好问(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别冠氏诸人

东舍茶浑酒味新,西城红艳杏园春。

衣冠会集今为盛,里社追随分更亲。

分手共伤千里别,低眉常愧六年贫。

他时细数平原客,看到还乡第几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四哀诗李钦叔

赤县神州坐陆沈,金汤非粟祸侵寻。

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无我与君深。

悲来不待山阳笛,一忆同衾泪满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冀京父

先公藻鉴识终童,曾拔昆山玉一峰。

不见连城沽白璧,早闻烈火燎黄琮。

重围急变纷纷口,九地忠魂耿耿胸。

欲吊南云无觅处,士林能不泣相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李长源

冀都事死东州祸,李翰林亡陕府兵。

方为骚人笺楚些,更禁书客堕秦坑。

石苞本不容孙楚,黄祖安能贷祢衡!

同甲四人三横霣,此身虽在亦堪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