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孟郊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形式: 古风

翻译

蔓草丛生遮满原野,兰花独自扎根于荒僻之地。
众多声音多么繁杂,只有伯牙的琴声不显喧嚣。
他那时的深远意境,世间无人能真正理解。
钟子期一见面就了解了他,他的名声如山水般流传千古。
你应当保持宁静的节操,世俗的浮躁只如过眼云烟。

注释

蔓草:蔓延生长的草丛。
兰芝:兰花,比喻高洁之士。
伯牙:古代著名的琴师,善弹琴。
喧:嘈杂,喧闹。
高深意:深奥的思想或情感。
钟期:钟子期,伯牙的朋友,以知音著称。
保静节:保持清静的节操。
薄俗:浅薄的习俗,指世俗风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则是借用古代音乐家伯牙和钟子的故事,表达诗人对于高深意境的追求,而不为世俗喧哗所扰。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是当时人们难以理解的。"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则是说诗人与伯牙有心灵上的相通,而这种感受不仅限于当下,更是历经千秋仍旧传颂。

最后两句"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的平和恬淡以及对待世俗纷扰态度的自我要求。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借古代故事的寓意,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艺术至上的境界。

收录诗词(266)

孟浩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字:浩然
  •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生卒年:689-740

相关古诗词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徵君。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

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

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

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

形式: 古风

同张明府清镜叹

妾有盘龙镜,清光常昼发。

自从生尘埃,有若雾中月。

愁来试取照,坐叹生白发。

寄语边塞人,如何久离别。

形式: 古风

寻香山湛上人

朝游访名山,山远在空翠。

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

杖策寻故人,解鞭暂停骑。

石门殊豁险,篁径转森邃。

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

平生慕真隐,累日探奇异。

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

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

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

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

形式: 古风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