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枝山北别懿上人

青山终是慰人心,到处相逢不用寻。

顾我未能忘楚些,因君聊复效吴吟。

遥林入眼增双碧,羸马奔家竞寸阴。

何事横枝送南北,他年同此记分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青山始终能安慰人心,无论何处相遇都不必刻意寻找。
考虑到我未能忘怀楚地的情感,就借你的诗来抒发吴地的情怀。
远处的树林映入眼帘,增添了两份翠绿,瘦弱的马儿疾驰回家争分夺秒。
为何横斜的树枝要指向南北方向,或许将来我们能以此回忆离别的情景。

注释

青:指代青山,象征着宁静和安慰。
终是:终究是,强调青山的作用。
慰人心:给人以心灵上的安慰。
未能:不能够,表示情感上的难以割舍。
忘楚些:忘记楚地的情感,可能暗指对故乡或旧爱的思念。
聊复:姑且,暂时。
遥林:远方的树林。
入眼:映入眼帘。
双碧:两份翠绿,形容景色之美。
竞寸阴:争分夺秒,形容时间紧迫。
何事:为什么。
横枝:横斜的树枝。
送南北:指示方向,象征离别。
他年:将来。
记分襟:回忆离别时的情景,分襟指离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名为《横枝山北别懿上人》。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怀旧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

“青山终是慰人心,到处相逢不用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依赖与亲切,认为青山绿水能给人以慰藉之心,无需刻意去寻找。这里,“青山”象征着永恒和宁静,而“到处相逢不用寻”则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顾我未能忘楚些,因君聊复效吴吟。”诗人表达了对故乡(楚地)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与友人的情谊。这里的“楚些”是指诗人心中的那份难以释怀的情感,而“因君”则是因为朋友的缘故,诗人又提起了吴地的歌吟。

接下来的两句,“遥林入眼增双碧,羸马奔家竞寸阴。”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远处的森林如同清澈的碧水注入诗人的视野之中,而“羸马”(即将要回家的马)则是在争取那一点微小的树荫,以躲避烈日。

最后,“何事横枝送南北, 他年同此记分襟。”诗人感慨于横跨道路的树枝,不禁思索着往昔岁月中的相似情景,并希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也能与朋友共享这份美好。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的淡泊名利,归隐山林之意,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故土、友谊以及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题无为秀溪亭

画桥雕槛接招提,新有幽人榜秀溪。

十顷净明天上下,两奁光映水东西。

飞楼涌殿参差见,古木修篁咫尺迷。

此景此时君信否,绿杨阴里啭黄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题北庄用陈勉仲韵

幽亭临水竹,云是使君庄。

秋霁来观稼,春融赋采桑。

纳凉供芡实,载酒摘莲房。

坐得牧民术,也应如牧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题四祖山瀑泉亭

云影曈昽雨弄晴,山头小立听溪声。

不惊赤日雷霆吼,但怪青天雪雹鸣。

气逼衣裳秋暑薄,光摇林薮午风轻。

法身清净元无垢,何用临流更濯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合肥驿

重来岁月恍如飞,但怪芜城壁四围。

千里漫推新政善,几人能遂故园归。

云蒸残暑催登谷,风作新凉戒授衣。

小驿滞留朋旧绝,何妨白昼掩朱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