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与求所作的《次韵避寇二首(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宦游在外,多次遭遇战乱,不得不躲避寇贼的艰难生活。诗人在听到朝廷诏令后,决心前往吴会,但途中充满了危险,他深感无力挽救人豪,内心充满忧虑和无奈。
“宦游成屡却”,表达了诗人多次在仕途上遭遇挫折,被迫返回现实的无奈。“戎垒怅频遭”,则描述了诗人频繁地遇到战争和军事行动,心中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闻诏趋吴会,经途事董逃”,说明诗人响应朝廷号召,前往吴会,但途中却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心期纾国难,力欲挽人豪”,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国家苦难的关切,以及想要帮助他人、扭转局势的决心。“漂泊多危涕,真成失木猱”,最后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漂泊中的艰辛和内心的痛苦,如同失去了依靠的猴子,在风雨中挣扎。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动荡时局的复杂心情,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