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台湾南部诸罗地区的自然风光与农业生产景象。首句“东围西社浑桃津”,以“东围”和“西社”象征地域的广阔,而“浑桃津”则暗示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桃子的生长。接着,“后旺瓜麻种海滨”进一步展现了沿海地区利用土地种植西瓜、麻等作物的场景,体现了当地农民对土地的充分利用。
“百里裹粮漫远佃”一句,通过“百里”形容距离之长,强调了耕作范围的广泛,而“裹粮”则指携带粮食,表现了农民在远距离耕作时的生活状态。“漫远佃”则表达了农民不畏艰辛,勇于开拓土地的精神。最后,“槟榔千树赛千囷”将槟榔树的数量夸张为千树,与“千囷”(囷,古代粮仓)相比较,既突出了槟榔树的茂盛,也隐喻了槟榔在当地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地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清代台湾诸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