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碧筠堂

蔼蔼江东雨后云,碧筠堂上注芳尊。

眉山老去无宾客,番水春生有子孙。

团扇晚凉留翠黛,疏林纤月对黄昏。

问谁吹得参差玉,为斸苍苔向石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虞集所作的《赋碧筠堂》,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雨后的宁静景象与碧筠堂内的雅致氛围。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蔼蔼江东雨后云”,描绘了雨后云雾缭绕的江景,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接着,“碧筠堂上注芳尊”一句,将视线转向室内,通过“注芳尊”的动作,不仅展现了主人待客的热情,也暗示了碧筠堂内环境的高雅与舒适。

“眉山老去无宾客,番水春生有子孙”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更迭的感慨。眉山象征着岁月的痕迹,老去意味着时间的流逝;番水春生则象征新生与希望,子孙繁衍代表生命的延续。这两句诗在对比中蕴含深意,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团扇晚凉留翠黛,疏林纤月对黄昏”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静美画面。团扇晚凉,暗示了季节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翠黛则是对女子眉妆的形容,这里借指自然界的青翠景色。疏林与纤月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而略带寂寥的意境,与前文的热闹形成对比,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最后,“问谁吹得参差玉,为斵苍苔向石根”两句,以疑问的形式引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参差玉指的是玉石的美丽形态,苍苔则是自然界中的微小生命。诗人在这里询问,究竟是谁赋予了这些自然之物如此之美,是大自然本身还是时间的雕琢?这样的提问,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造物主创造力的敬畏。

整体而言,《赋碧筠堂》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是一首富有哲思与美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473)

虞集(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 字:伯生
  • 号:道园
  • 生卒年:1272~1348

相关古诗词

送杨廉夫之天台

十载韬藏席上珍,烂然锦制一时新。

羽人笑指云为路,山鬼愁闻笔有神。

遥望到官多暇日,不妨领客试行春。

石桥瀑布逢佳句,取次飞笺莫厌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奉同伯庸应奉韵送伯生博士行祠西岳因入蜀望祭河源(其一)

旌旗前队一星低,燎玉熏芗岳色齐。

石戴残云开便面,栈悬斜日落鄣泥。

曾闻秘祝藏金虎,复道祠臣致碧鸡。

圣代新仪将考贡,昆河只在大荒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奉同伯庸应奉韵送伯生博士行祠西岳因入蜀望祭河源(其二)

马首西南太白开,祠庭佳气拂崔嵬。

河边织女机丝出,雾里仙人翠盖来。

鸟道山盘烧后栈,龙池堑黑劫前灰。

少城万里层云色,遥送清秋使节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送陈仲刚归鄱阳却赴武昌谒选

黄尘如海涨天衢,好在归来一束书。

捩柁才看彭蠡近,食鱼真爱武昌居。

莫因兰叶思纫佩,想对梅花梦直庐。

治世有音当合雅,劳歌母踏楚声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