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韵酬镏茂才

弱冠从游狎山水,三十余年屈伸指。

南随粤鸟北燕鸿,祇今甚矣吾衰矣。

学问无成不了事,况望清名照书史!

得归重赋茅屋春,青眼相看赖吾子。

丹铅曾近更生阁,但惜案头萤乱死。

世情浩荡何足云,高人不厌席为门。

百丈山前秋屡过,九州外事忆重论。

昔伤萍梗流沧海,暂喜梅花侑翠尊。

制古直须追左契,声英必合绍前闻。

昨朝示我清江作,汹如垒壁瞻风云。

愧我徒当大敌怯,此陈何止摧千军?

流离天骥志远道,悲鸣往往思其群。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范梈的诗《用韵酬镏茂才》以个人经历和对友情的感慨为主题,展现了诗人的人生历程与对知识学问的追求。首句“弱冠从游狎山水”回忆年轻时游历山水的生活,接着“南随粤鸟北燕鸿”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诗人感叹岁月匆匆,“祇今甚矣吾衰矣”,对自己学术上的无成和未能在历史上留下清名感到遗憾。

然而,诗人并未完全沉溺于自我哀叹,他期待回归田园生活,得到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得归重赋茅屋春,青眼相看赖吾子”。诗人回忆过去在“丹铅曾近更生阁”的读书生涯,惋惜时光流逝和才华未展。“世情浩荡何足云”表达了对世俗看法的淡然,而“高人不厌席为门”则赞美了朋友的高尚品格。

诗中提到多次路过“百丈山”和“九州外事”,显示出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历史的反思。诗人以“昔伤萍梗流沧海”自比,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但也有梅花相伴的短暂欢愉。他鼓励朋友要像古代贤者那样创作,追求卓越,“制古直须追左契,声英必合绍前闻”。

最后,诗人读到友人的作品,深感其才华横溢,甚至认为足以“摧千军”,自己则自谦为“愧我徒当大敌怯”。结尾处,诗人以“流离天骥志远道,悲鸣往往思其群”寄寓对朋友的期望,希望他能保持远大的志向,如同天马般驰骋。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个人的感慨,又有对朋友的激励,体现了元代文人对学问、友情和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629)

范梈(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被誉为“元诗四大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历官翰清江林院编修、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有政绩,后以疾归。其诗好为古体,风格清健淳朴,用力精深,有《范德机诗集》

  • 字:亨父
  • 籍贯:清江(今江西樟树)
  • 生卒年:pēng)(1272—1330

相关古诗词

留诸生

凌晨风雨逾山树,把书对酒听鸣扈。

牡丹初茁柳新芽,复逐春光向何处?

元舅曾闻白水誓,妇翁更审清冰誉。

二家姻好信无匹,四海交游知有数。

我于卿门谊不薄,况此阻狭泥中路。

元宵只在数日间,天气未佳须少住。

形式: 古风

凌云篇

往与凌云山人披虎豹、谒太清,是时东风满瑶京,绿杨三月听流莺。

君随挂席湘江行,予亦骑马趋承明。

手把宫袍厌缚身,却忆南溟有纵鳞。

四年辞海岳,一举上星辰。

逢君却向凌云下,心上经纶甚潇洒。

半夜清猿四合啼,长松古月照回溪。

桃花源上路,一去意都迷。

我本凌云峰畔客,何日相从卜其宅。

早服还丹生羽翼,共脱朝衣挂青壁。

形式: 古风

舟下龙舒望九华,有怀秋浦守集贤周使君

长淮初四月,照见九华山。

不见秋浦人,使我心怡然。

昨者蓬莱峰下相周旋,白云冉冉招归船。

余亦泛海追群仙,未知成道何因缘?

可怜柁楼月,咫尺成吴越。

安得冯夷半席风,疾似南飞寄书雁,从君今夜过江东。

形式: 古风

小孤行

小孤有石如虎蹲,西望屹作长江门。

洪涛万古就绳墨,虽有劲势不敢奔。

大哉禹功悉经理,何必有志今能存。

大者为纲小者纪,不徒百谷知王尊。

灵祠正在石壁下,我来适值秋风昏。

明朝东行吊碣石,更与寻河问九源。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