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陈母易恭人孝行,即呈岱云太守

澄江孤月向人皎,回首瀛洲空浩渺。

青鸾无信紫云回,肠断故林共命鸟。

故林比翼方翱翔,病羽差池暗自伤。

但愿断凫能续胫,不辞剜肉为医疮。

精神一念通天地,许身乞代竟有替。

换骨能争药力灵,伤心忍看襟痕泪。

如此情深恨更深,绛河遥隔碧沉沉。

夜长不瞑鳏鱼目,调苦谁知别鹤音。

争传孝义动邻里,况复天高近尺咫。

夫妇之愚圣人知,煌煌凤诏双褒美。

再下除书未浃旬,从容便殿荷垂询。

为感新恩思旧事,幸留报国有孤身。

一麾径出都门去,回望故巢双宿处。

湘江水阔朔风寒,香草无人自归路。

螺川五月下车时,示我还家感事诗。

七载京华无恙在,依然相对旧丰仪。

一代人伦重冠冕,千秋史笔纲常辨。

他年勋业纪云台,更为词林添故典。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与牺牲,以及子女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的“孝”道精神。

首句“澄江孤月向人皎”,以月光洒在澄澈的江面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象征着母亲对子女的深情与孤独的等待。接下来,“回首瀛洲空浩渺”则表达了对远方子女的思念之情,仿佛在浩瀚的海洋中寻找着失去的方向。

“青鸾无信紫云回”一句,通过神话中的青鸾和紫云,比喻母亲对子女的期盼与等待,却始终未能得到回应,暗示了子女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回到母亲身边。接着,“肠断故林共命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将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比作共命鸟,即使分离,心却永远相连。

“故林比翼方翱翔,病羽差池暗自伤”描绘了子女在事业或生活中的艰辛与挫折,母亲虽不能亲自陪伴,却在内心深处为他们感到痛苦。这一部分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但愿断凫能续胫,不辞剜肉为医疮”表达了母亲愿意为子女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以求子女能够健康、幸福。这种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精神一念通天地,许身乞代竟有替”强调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相通,即使生死相隔,母亲仍愿意代替子女承受苦难,体现了深厚的亲情与责任感。

“绛河遥隔碧沉沉”、“夜长不瞑鳏鱼目”、“调苦谁知别鹤音”等诗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母子之间的深情与离别的痛苦。

“争传孝义动邻里,况复天高近尺咫”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不仅感动了周围的人,也体现了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对孝行的认可与推崇。

“夫妇之愚圣人知,煌煌凤诏双褒美”赞扬了孝行的高尚,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与表彰,体现了社会对孝道的重视与鼓励。

“再下除书未浃旬,从容便殿荷垂询”描述了孝行被朝廷关注与嘉奖的过程,体现了孝行对于社会秩序与道德风尚的积极影响。

“为感新恩思旧事,幸留报国有孤身”表达了对新恩的感激与对旧事的怀念,同时也体现了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感。

“一麾径出都门去,回望故巢双宿处”描绘了主人公离开京城,返回故乡的情景,表达了对家庭的眷恋与对过去的回忆。

“湘江水阔朔风寒,香草无人自归路”通过湘江的广阔与寒冷,以及香草的孤独,象征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螺川五月下车时,示我还家感事诗”描述了主人公在五月从螺川下车,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回家的喜悦与对往事的感慨。

“七载京华无恙在,依然相对旧丰仪”强调了主人公在京华七年的生活平安无恙,与家人团聚时的温馨场景。

“一代人伦重冠冕,千秋史笔纲常辨”赞扬了孝行对于维护社会伦理与历史记录的重要性。

“他年勋业纪云台,更为词林添故典”展望了未来,希望主人公的功绩能够被记载于历史的云台之上,为文学增添新的篇章。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深刻地展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收录诗词(1135)

刘绎(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辛婿秉衡自沈阳赴京兆试,诗以寄怀

万里秋风塞雁来,玉关路远紫骝开。

天涯心绪青云托,人事音书白发催。

未免有情儿女别,小相推让弟兄才。

会应快展摩天翼,盼得于飞衣锦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荆山同年《留别留耕书塾》韵

十年追逐别燕台,樽酒重论亦快哉。

鹤有旧阴期子和,燕知新厦为君来。

多情何止飞三匝,此意真堪读百回。

记取西窗泥雪印,他时留与话岑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郭羽可舍人病愈见寄,即次《活秀园即目》韵

泣鬼诗成病已苏,少陵险语血模糊。

真仙骨换非关药,老凤声高肯让雏。

槛外云烟从变幻,庭中风月不支吾。

年来长作园亭主,且喜林泉道未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送宋铨部小墅前辈入京(其一)

伯劳飞燕自西东,踪迹年来问远鸿。

今事崔琳南指在,先鞭祖逖北群空。

扁舟潭水三秋迥,一纸离心两地同。

惆怅章门杨柳色,遥牵别绪逐金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