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谏议十六叔至孝义渡后奉寄

晓渡明镜中,霞衣相飘飖。

浪凫惊亦双,蓬客将谁僚。

别饮孤易醒,离忧壮难销。

文清虽无敌,儒贵不敢骄。

江吏捧紫泥,海旗剪红蕉。

分明太守礼,跨蹑毗陵桥。

伊洛去未回,遐瞩空寂寥。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翻译

清晨渡过明亮如镜的水面,身披彩霞的鸟儿翩翩起舞。
惊飞的野鸭成双结对,孤独的旅人又能与谁为伴?
独自饮酒容易清醒,离别的愁绪却难以消除。
虽然才华出众无人能敌,但身为儒者不敢自傲。
江边官员捧着紫色封泥,海船上旗帜剪裁着红蕉图案。
这显然是太守的隆重礼节,他正踏上毗陵桥。
伊水和洛水还未归流,远望前方一片寂寥。

注释

晓:清晨。
渡:渡过。
飘飖:飘舞。
浪凫:惊飞的野鸭。
蓬客:孤独的旅人。
僚:同伴。
别饮:独自饮酒。
孤易醒:容易清醒。
壮难销:难以消除。
文清:才华出众。
儒贵:儒者的地位。
骄:自傲。
江吏:江边官员。
紫泥:紫色封泥。
海旗:海船上的旗帜。
红蕉:红蕉图案。
太守礼:太守的礼节。
跨蹑:踏上。
毗陵桥:地名,古代桥梁。
伊洛:伊水和洛水。
去未回:尚未回归。
遐瞩:远望。
寂寥:寂寥无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别的画面,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对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与被送别者的深厚感情。诗中“晓渡明镜中,霞衣相飘飖”一句,以清晨渡口的明镜般水面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彩霞如衣,飘渺迷离的美丽景象,既表达了送别时的凄美氛围,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浪凫惊亦双,蓬客将谁僚”则是对被送别者的关切之情的抒发。浪凫,即水鸟,双飞而惊,象征着友情的纯洁与难以分离。而“蓬客”一词,常用来形容漂泊异乡的人,此处指代被送别者,表达了诗人对其命运的关心和担忧。

“别饮孤易醒,离忧壮难销”则是诗人在送别后独自饮酒,却因思念难以释怀而清醒。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不舍与哀伤,以及面对离别时无法用任何方式来消解这种忧虑。

“文清虽无敌,儒贵不敢骄”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谦逊态度。尽管诗人在文学上有着超群的才华,但他仍旧保持着谦虚谨慎,不敢因为自己的才学而感到骄傲。

“江吏捧紫泥,海旗剪红蕉”这两句描写了官府文书和边塞军报,传递着权力与命令的象征。紫泥指的是官府中的印信,而红蕉则可能是军中用以传递消息的信旗。

“分明太守礼,跨蹑毗陵桥”这两句则是对送别时节制与礼仪的描述。“分明太守礼”表达了诗人对于官职、礼节的尊重和遵循,“跨蹑毗陵桥”则描绘了一幅过桥离别的情景,展现了告别之情。

“我洛去未回,遐瞩空寂寥”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被送别者未来行踪的关切和不确定感,以及面对远方朋友的孤独与寂寞。这里的“伊洛”一词常用来指代远方或边塞,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思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一场送别的温馨与哀愁。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篇表达离别之情的佳作。

收录诗词(499)

孟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字:东野
  • 籍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
  • 生卒年:751~814

相关古诗词

送黄构擢第后归江南

澹澹沧海气,结成黄香才。

幼龄思奋飞,弱冠游灵台。

一鹗顾乔木,众禽不敢猜。

一骥骋长衢,众兽不敢陪。

遂得会风雨,感通如云雷。

至矣小宗伯,确乎心不回。

能令幽静人,声实喧九垓。

却忆江南道,祖筵花里开。

春风不能别,别罢空徘徊。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送温初下第

日落浊水中,夜光谁能分。

高怀无近趣,清抱多远闻。

欲识丈夫志,心藏孤岳云。

长安风尘别,咫尺不见君。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送超上人归天台

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

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

何以洁其性,滤泉去泥沙。

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

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

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

遗身独得身,笑我牵名华。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送道士

千年山上行,山上无遗踪。

一日人间游,六合人皆逢。

自有意中侣,白寒徒相从。

形式: 古风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