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山口绝顶二首(其二)

地纪控西界,灵山亘北甸。

足弱步屡憩,崖峭石犹践。

枝樛乃能援,葛脆不可挽。

当其意象开,岂复虑绝蹇。

瞻峰皆峛崺,陟涧数回缅。

稍觉天地宽,即看云烟变。

石窦枝自荣,林罅雪尚泫。

兴阔无近寻,登高有远见。

周圻矗五云,易水溅一线。

微茫燕赵区,历历皆可辩。

长啸发灵籁,倦坐石苔藓。

氛垢苟不婴,沉虑斯可遣。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攀登金山口绝顶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登山过程中的艰难与挑战,同时也捕捉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变化。

首句“地纪控西界,灵山亘北甸”描绘了山势的辽阔与雄伟,仿佛是大地的边界控制着西方,而灵山横跨在北方的田野之上。接下来,“足弱步屡憩,崖峭石犹践”则展示了登山的艰辛,脚力不足,步伐频繁休息,面对陡峭的悬崖和坚硬的岩石,仍需步步为营。

“枝樛乃能援,葛脆不可挽”描述了攀爬时借助树枝和藤蔓的场景,但藤蔓脆弱,难以抓住。然而,诗人并未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当其意象开,岂复虑绝蹇”,展现出豁达的心态,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能够保持乐观,不被忧虑困扰。

“瞻峰皆峛崺,陟涧数回缅”描绘了山峰的崎岖和溪涧的曲折,而“稍觉天地宽,即看云烟变”则表达了随着高度的提升,视野变得开阔,同时天空与云雾的变化也更加明显。

“石窦枝自荣,林罅雪尚泫”描绘了山间石洞中树木茂盛,林间的缝隙中积雪依然晶莹剔透。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兴阔无近寻,登高有远见”表达了诗人登高后的喜悦与满足,视野的开阔带来了心灵的解放。接着,“周圻矗五云,易水溅一线”描绘了四周云雾缭绕,易水如细线般蜿蜒流淌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山巅的壮丽与神秘。

“微茫燕赵区,历历皆可辩”则展示了从高处俯瞰燕赵大地的广阔与清晰,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最后,“长啸发灵籁,倦坐石苔藓”描绘了诗人释放内心情感的长啸,以及在石上休息时的悠闲与自在。“氛垢苟不婴,沉虑斯可遣”则表达了诗人摆脱尘世烦恼,心灵得以净化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内心体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山水的深厚情感和超脱世俗的追求。

收录诗词(1007)

王慎中(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十二夜月清甚与张子同玩感述

高旻荡浮翳,仲冬淑气清。

凉夜何未央,憩坐临前楹。

舒景扬云端,皓魄委广庭。

灏英鲜瑶席,华彩鉴雕棂。

稍稍风露重,微微河汉明。

眷兹天宇宽,展宴谐芳朋。

抚景遗俗迫,即事寡氛婴。

岂惟祛烦积,亦以湛心灵。

戒盈君子德,和光达士情。

葆曜贞有孚,养晦善自名。

形式: 古风

赠翁仁夫司?河西四首(其一)

洵彼南海英,识子良在蚤。

抗志程令猷,兴文振华藻。

结谊值休运,投分输明抱。

浮岁奄四踰,世故多纷扰。

骐骥鸣枥间,康瓠以为宝。

抚事增慷慨,沉思乱如捣。

形式: 古风

赠翁仁夫司?河西四首(其二)

思捣予何为,迟子音与徽。

昔子当北翔,予方滞南陲。

蓟野郁绵邈,荆岑相蔽亏。

去住犹短蓬,相失忽若遗。

朅来同朝侍,永愿承光仪。

形式: 古风

赠翁仁夫司?河西四首(其三)

光仪慰深衷,聚散会有渝。

条风熙自南,王事遑启居。

扬旆首朔郊,结轸临广衢。

恻怆杯酒间,揽袪一踟蹰。

岂曰无居士,非子谁为愉。

流尘奄忽至,服马遄驰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