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吴兰畹的《遣怀》,表达了诗人在漂泊中的孤独与对战乱动荡的忧虑。首句“飘泊忽千里”描绘了诗人远离家乡,四处流浪的生活状态,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次句“浮踪鄂渚边”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鄂渚,长江中的一个小洲,进一步强化了漂泊之感。
“角声寒落月”通过凄凉的号角声和寒冷的月光,渲染出夜晚的寂静与悲凉,暗示了战事的氛围。接下来的“江气接荒烟”则将视线扩展到更广阔的江面,荒烟弥漫,显示出环境的荒芜和诗人内心的迷茫。
“鬼哭无新旧”一句,借鬼哭之声表达对战争中无数亡魂的哀悼,不论新旧,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悲痛。而“烽飞历岁年”则直接揭示了战争的持久和残酷,烽火连天,岁月漫长。
最后两句“承平应有日,泪眼向秋天”,诗人期盼和平的到来,但眼前却是满目疮痍,只能以泪眼看尽秋意,寄寓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无奈的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