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书寂音堂壁三首(其三)

霜须瘴面老垂垂,瘦搭诗肩古佛依。

灭迹尚嫌身是累,此生永与世相违。

残经倦读闲凭几,幽鸟独闻常掩扉。

寝处法华安乐行,荡除五十二年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首句“霜须瘴面老垂垂”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僧人的外貌特征,霜白的胡须和病态的脸庞,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生活的艰辛。接着,“瘦搭诗肩古佛依”则进一步刻画了僧人的精神面貌,瘦弱的身体依靠着古佛,象征着对佛教的虔诚和内心的宁静。

“灭迹尚嫌身是累,此生永与世相违”表达了僧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解脱的渴望。他不愿留痕迹于世间,认为自己的存在是一种负担,希望永远与尘世隔绝,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残经倦读闲凭几,幽鸟独闻常掩扉”描绘了僧人日常生活的场景,他疲倦地阅读残缺的佛经,偶尔听到远处幽鸟的鸣叫,门常常紧闭,与外界隔绝,过着孤独而平静的生活。

最后一句“寝处法华安乐行,荡除五十二年非”总结了僧人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他以《法华经》为伴,寻求内心的安宁和快乐,决心清除过去五十二年的错误和烦恼,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自我救赎的坚定信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充满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元正一日示阿慈

季真少俨三十岁,俨入新年五十三。

疑我满怀揣佛法,解腰抖擞破裙衫。

大瞻终老同香火,小朗平生共石岩。

深炷垆香待清旦,偶闻残雪落高杉。

形式: 七言律诗

上元夜病起欲写法华安乐行品无力呼阿慈为录作此

重城车马气成雾,隔水岩丛冷欲冰。

昨夜窥窗先有月,今宵对语偶无僧。

腊高鹤骨柴崖露,病起霜须逐旋增。

欲写宝书惊力乏,阿慈能为扫寒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上元后候季长不至作此寄之

和风冻雨上元后,断岸橘洲春水生。

村寺独归江路熟,竹篱谁系小舟横。

偶成诗句长哦罢,谩折梅花一嗅清。

想见连床成夜语,此篇先慰远来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夏日偶书

草树扶疏夏簟清,梦惊斗雀堕空庭。

过墙雌竹已数子,出屋耄蕉终百龄。

雷后怒云鱼尾赤,林梢剩水鸭头青。

都无伎俩酬闲寂,谩搭伽梨自诵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