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除体二首答黄鲁直教授(其二)

建鼓求亡子,初昧学所之。

除去日月多,及此岁未迟。

满国和巴人,若士谁与知。

平陆不推舟,客行当来兹。

定居厌屋庐,风雨劳所思。

执鞭慕昔人,孰与并此时。

破裘不御冬,要假完腋裨。

危言则来诟,慎密又逢讥。

成德尚如是,薄志安能期。

收声复藏热,雷火忽然微。

开口且复欢,是事置勿推。

闭眼可内视,独复不自为。

形式: 古风

翻译

击鼓寻找失散的儿子,起初不明白学习的方向。
除去过去的日月太多,现在追赶还不算晚。
满城都是和顺的巴人,谁能理解我这样的士人。
在平坦的路上不再划船,旅行者应来到这里。
长久居住厌倦了房屋,风雨中思绪纷飞。
手持马鞭向往古人,又有谁与我共此时。
破旧的皮衣抵挡不了寒冬,需要借来完整的袖子。
直言会引来责骂,谨慎又会遭受讥讽。
成就品德尚且如此艰难,浅薄的志向怎能期待实现。
收敛话语隐藏热情,雷火般的激情忽然消退。
开口暂且欢笑,此事不必深究。
闭上眼睛内心自省,独自一人无需自我欺骗。

注释

建鼓:击鼓。
亡子:失散的儿子。
初昧:起初不明。
巴人:指巴蜀地区的人。
平陆:平坦的陆地。
慕昔人:向往古人。
完腋裨:完整的袖子。
危言:直言。
薄志:浅薄的志向。
雷火:比喻激情。
置勿推:不必深究。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以建除体的形式表达了对时局和个人境遇的感慨。诗中,诗人以寻找失子的比喻,暗示自己在学术上的迷茫和追求。他感叹在动荡的时代,很难找到理解自己的同道,如同满国巴人,知音难觅。他寓居他乡,怀念家乡,对过去的贤人持鞭求学的行为表示羡慕,同时揭示了自己在言论上遭受指责和批评的困境。诗中提到即使穿着破旧的皮衣也无法抵御严冬,表达了生活的艰辛。诗人认识到,保持沉默和谨慎虽然会招致非议,但高尚的品德仍需坚持,不能轻易放弃。最后,他决定暂且放下烦恼,享受当下,通过闭目内省,自我调适,寻求内心的平静。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面对世事变迁和个人挑战的复杂心境。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径山

盘崖绕壑步步高,仆痡马乏游人劳。

五峰崛起干云霄,众山奔走争来朝。

我行直欲犯星杓,意彻绝顶才山腰。

松间鸟语如我招,仰见白塔当林梢。

檐携上下若桔槔,路穷飞楼郁岧峣。

钦翁未来蔽菅茅,山精木怪欢游傲。

麇驰虺窜狌鼯跳,灵景晦昧何由昭。

忽然飞锡从江皋,穷探不惮东峰遥。

曲腰丈人白丝袍,再拜辞前风雹飘。

三百年来响钟铙,闽商海贾输金刀。

直栏横牖山周遭,晨参夜讽声嘈嘈。

碧杉紫柏罗旌旄,客来六月忘炎歊。

明月庵前醉松醪,白云峰顶瞰吴郊。

鹅毛一点钱塘潮,钱王宫阙如累樵。

临之股慄精魄超,归不得寐心摇摇。

含辉孤亭立峣崤,此地览景尤难逃。

五更月落禽嘲嘲,阳乌欲上海水烧。

晦明变化不终朝,倏阴忽晴状莫描。

夜阑灯青雨飘萧,偶坐两客论幻泡。

探玄穷妙窥寂寥,破除世事无丝毫,不奈诗思犹强豪。

归时日没红霞消,荒崖老木山蝉号。

形式: 古风

直庐联句

上閤井泉甘若醴,蓬山点茶竹阴底。

庚伏恩容午课休,宫殿初凉朝雨洗。

身闲出饮官不嗔,日长睡足长精神。

未惭便作蠹鱼老,拔毛济世知何人。

形式: 古风

直舍即事

秋云多重阴,凌旦亦可乐。

虚斋坐亭午,寒雨依高阁。

王官有忧责,霖潦河未落。

孝先但欲眠,不奈弟子谑。

黄花迫晚景,白露下丛薄。

独当慰佳节,得酒自斟酌。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苕霅行和于潜令毛国华

苕溪清,霅溪绿,溪水湾环绕天目。

山间古邑三百家,日出隔溪闻打衙,长官长髯帽乌纱。

不曾执板谒大尹,醉卧紫兰花影斜。

紫兰花开为谁好,年年岁岁溪南道。

不见西陵白发人,荆江夜雪唱阳春。

阳春绝唱和者寡,客醉闻之双泪洒。

夜来魂梦海中山,缥缈云涛烟浪间。

云涛烟浪不可渡,睡觉秋风落桐树。

秦吉了,秦吉了,言语无人会。

无人会得奈君何,且向紫兰花下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