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北山东入海,驰道上连天。

顺动三光柱,登临万象悬。

俛观河内邑,平指洛阳川。

按跸夷关险,张旗亘井泉。

晓岩中警柝,春事下蒐田。

德重周王问,歌轻汉后传。

宸游铺令典,睿思起芳年。

愿以封书奏,回銮禅肃然。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翻译

北海之东直通大海,驰道蜿蜒直连天际。
顺应日月星三光,登高望远万物尽现眼前。
俯瞰黄河沿岸的城市,手指指向洛阳那片平原。
皇帝出行经过险要关隘,旗帜飘扬直到井泉边。
清晨山岩间传来警报的柝声,春天来临开始狩猎农田。
美德如周王般受人敬重,歌声轻盈不亚于汉朝的传说。
帝王游乐遵循法度,智慧思考在青春年华萌发。
我愿以此封奏上书,期待皇帝归来,禅让之礼庄重严肃。

注释

驰道:古代连接各地的主要道路。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俛观:向下看,俯瞰。
洛阳川:洛阳地区,古代繁华之地。
按跸:帝王出行时沿途的仪仗和戒备。
警柝:古代夜间巡逻时敲击的木梆。
宸游:帝王的巡游。
睿思:明智的思考。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场宏伟壮丽的帝王出巡景象,通过对自然山川的描写和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帝王的威仪与国力的强盛。

"北山东入海,驰道上连天。顺动三光柱,登临万象悬。" 这几句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壮观的山川图景,北山宛如巨龙,直达东海,道路蜿蜒曲折,如同通天之路。"顺动三光柱"可能指的是日月星辰或是某种建筑物,给人以神圣不可触摸的感觉。

"俛观河内邑,平指洛阳川。按跸夷关险,张旗亘井泉。" 这几句则从高处眺望,河流与城市构成一幅和谐图画。而后文中的"按跸"一词,则透露出帝王巡视的威严。

"晓岩中警柝,春事下蒐田。德重周王问,歌轻汉后传。宸游铺令典,睿思起芳年。愿以封书奏,回銮禅肃然。" 最后的几句则是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帝王德行的颂扬,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圣主的敬仰之情,以及希望能够像他们那样治理国家安定民心。

整首诗通过描绘壮丽山川、展现帝王威仪和颂扬历史圣君,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政治宣告与文化自信。

收录诗词(103)

苏颋(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 字:廷硕
  • 籍贯: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
  • 生卒年:670年-727年

相关古诗词

奉和圣制答张说出雀鼠谷

雨施巡方罢,云从训俗回。

密途汾水卫,清跸晋郊陪。

寒著山边尽,春当日下来。

御祠玄鸟应,仙仗绿杨开。

作颂音传雅,观文色动台。

更知西向乐,宸藻协盐梅。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奉和圣制漕桥东送新除岳牧

宝贤不遗俊,台阁尽鹓鸾。

未若调人切,其如简帝难。

上才膺出典,中旨念分官。

特以专城贵,深惟列郡安。

政行思务本,风靡属胜残。

有令田知急,无分狱在宽。

至言题睿札,殊渥洒仙翰。

诏饯三台降,朝荣万国欢。

举杯临水发,张乐拥桥观。

式伫东封会,锵锵检玉坛。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摐金寒野霁,步玉晓山幽。

帝幄期松子,臣庐访葛侯。

百工徵往梦,七圣扈来游。

斗柄乘时转,台阶捧日留。

树重岩籁合,泉迸水光浮。

石径喧朝履,璜溪拥钓舟。

恩如犯星夜,欢拟济河秋。

不学尧年隐,空令傲许由。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奉和恩赐乐游园宴应制

乐游光地选,酺饮庆天从。

座密千官盛,场开百戏容。

绿塍际山尽,缇幕倚云重。

下上花齐发,周回柳遍浓。

夺晴纷剑履,喧听杂歌钟。

日晚衔恩散,尧人并可封。

形式: 排律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