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金代诗人赵秉文在狱中所作,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生死、家族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首句“处顺初无累”,诗人身处顺境,内心无负担,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接着,“安时故不忧”进一步强调了面对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不为外界事物所困扰。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内心的坚韧。
“敢遗身后虑,甘向死前休。”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的豁达态度,他不畏惧死亡,甚至愿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享受宁静,不为身后之事忧虑。这种对生命的态度,既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生死轮回的深刻领悟。
“有姊如工部,无儿似邓攸。”这里运用典故,将自己比作唐代诗人杜甫(工部)的姐姐,以及晋代名士邓攸,后者因避乱而失去儿子,后人常以此形容孤苦或失去亲人的悲痛。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既表达了对自己家族命运的感慨,也流露出对亲情的深深怀念。
“悠悠天地意,还许望松楸。”最后一句,诗人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天地,表达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故乡、亲人坟墓的思念之情。“悠悠”二字,不仅描绘了天地的辽阔,也暗示了时间的悠长,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远。整首诗在对生死、家族、自然的思考中,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