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幅东南沿海地带的壮丽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海气弥漫、野烟缭绕的自然风光。海气自东南方向升腾,与远处的野烟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迷蒙而又壮阔的画面。草地上,一条条小径延伸至远方的别洞,雨后的小径蜿蜒曲折,最终汇入了佗山之中。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暗示了人生的旅途和归宿。
接着,诗人转向对生活的描绘。鱼盐的运输繁忙,竹木的砍伐活动频繁,这些日常的劳作场景,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江边的旅人与北来的客人相遇,彼此相对,各自带着岁月的痕迹,展现出一种苍老而深沉的面容。这一幕既是对过往时光的感慨,也是对人生旅程中相遇与离别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物活动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时间流逝的独特感悟。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唐庚作为宋代文人的深厚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