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隆上人游淮南

欲向淮南作胜游,如何却在雁来秋。

战曾采石连青海,恨不回龙到白沟。

山立金焦双砥柱,地分吴楚一江流。

凭君莫上新亭望,北面风烟只旧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我本想在淮南度过美好的旅程,为何却在这个雁南飞的秋季。
曾经在采石矶作战,直抵青海边疆,遗憾未能像回龙一样直捣白沟。
金山和焦山如同金色的砥柱屹立,地势划分了吴国和楚国,一条江水滚滚东流。
朋友啊,我劝你不要登上新亭远望,北面的风烟只会勾起我旧日的忧愁。

注释

淮南:古地区名,指今天的安徽南部。
雁来秋:秋天大雁南飞的景象,象征着时光流逝。
采石:地名,在安徽省当涂县,历史上有重要战役。
青海:中国西部的湖泊,这里代指边疆。
回龙:比喻快速进军,直捣敌巢。
白沟: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雄县一带,曾是军事要冲。
金焦:金山和焦山,两座著名的江南山水。
吴楚:古代两个诸侯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新亭:南京附近的一座亭子,历史上有‘新亭对泣’的典故。
北面风烟:北方的战事或局势,引申为国家的忧患。
旧愁:过去的忧虑或愁绪。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行海所作的《送隆上人游淮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隆上人即将前往淮南游玩的感慨。首句“欲向淮南作胜游”描绘了隆上人向往的旅程,然而接下来的“如何却在雁来秋”则暗示了时令已至秋季,与预期的游玩季节不符,流露出一丝遗憾。

诗人接着追忆历史,“战曾采石连青海”,提及采石矶的战役,那是南宋与金国交战之地,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局势的关注和对未能收复失地的遗憾。“恨不回龙到白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遗憾,意指未能如龙腾飞跃般直捣黄龙,直抵白沟(北宋与辽国边境)。

“山立金焦双砥柱,地分吴楚一江流”描绘了淮南的地理风貌,金焦二山如同江中的砥柱,长江横贯吴楚两地,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美景之下,诗人的心境并未因此而轻松,反而引出下文。

最后两句“凭君莫上新亭望,北面风烟只旧愁”,诗人劝告隆上人在欣赏淮南景色的同时,不要登高望远,因为北面的风烟只会勾起他对旧日战乱和国土沦丧的深深忧虑,这“旧愁”正是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友人的深深牵挂。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情于景,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又寄寓了对时局的忧虑,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311)

释行海(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从来洁白胜鸂鶒,不解浮沉愧鹭鸶。

今日独留杨柳岸,何年合到凤凰池。

风波自险身常稳,网罟虽多意不疑。

四海五湖皆有分,人多相识少相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哭王秀岩(其二)

十年知己尽消磨,哭到秀岩愁更多。

顾我此生谁缱绻,问天今日事如何。

雨听蟋蟀成商调,露采芙蓉发楚歌。

毕竟寸情哀不尽,但将荣辱付沧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哭王秀岩(其一)

南湖天竺旧同游,心恋青灯老未休。

梅坞春风吹梦破,竹堂秋雨滴人愁。

鼎分角立英雄世,虎逝龙亡寂寞秋。

天地独教吾辈在,临风三些涕横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桂山再归草堂

不听猿啼天竺树,几番春换马塍花。

草堂白雪翻新句,蕙帐青毡属故家。

野火暂留明月住,好山多被乱云遮。

流行坎止人间事,握手相看两鬓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