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令/一丛花

梨花随月过中庭。月色冷如银。

金闺平帖阳台路,恨酥雨、不扫行云。

妆褪臂闲,髻慵簪卸,盟海浪花沈。

洞箫清吹最关情。腔拍懒温寻。

知音一去教谁听,再拈起、指法都生。

天阔雁稀,帘空莺悄,相傍又春深。

形式: 词牌: 一丛花

翻译

梨花在月光下飘过庭院,月色冷得像银子一般。
闺房中的道路如同阳台般静寂,遗憾的是,酥雨无法驱散天边的行云。
卸下妆容,手臂空闲,懒得挽起发髻,盟誓如海浪般沉没。
洞箫的清音最能触动情怀,但曲调已不再温婉,难以寻觅。
知音离去,还有谁能倾听?再次抚琴,连指法都显得陌生。
天空辽阔,大雁稀少,帘内寂静无声,只有春天更深了。

注释

梨花:比喻女子的纯洁。
月色:夜晚的月光。
冷如银:形容月光明亮而寒冷。
金闺:富贵人家的闺房。
阳台路:比喻闺房内外的通道。
酥雨:细密的小雨。
行云:比喻女子的轻盈身姿。
盟海浪花:象征誓言的无常和消失。
洞箫:古代乐器。
腔拍:曲调节奏。
懒温寻:不再温润动人。
知音:理解并欣赏自己的人。
指法:弹奏乐器的手法。
天阔雁稀:描绘开阔的天空和稀疏的大雁。
帘空莺悄:形容室内寂静,莺鸟无声。
相傍又春深:暗示时光流逝,春天已深,孤独更甚。

鉴赏

这首词作 品味清新,意境幽远,颇具江南水乡之韵味。开篇“梨花随月过中庭”一句,以梨花与明月相映,既描绘了夜景的静谧,又勾勒出春夜的温婉。而“月色冷如银”则更深化了这一意境,将月光比作清冷的银子,增添了一份超脱尘世的美感。

接着,“金闺平帖阳台路,恨酥雨、不扫行云”中,“金闺”二字设想一座富贵宅院,而“阳台路”则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赏月之处。诗人对那轻柔如酥的细雨感到无奈,因为它既不能洗净心中的忧愁,也无法驱散那些浮动的心绪。

在“妆褪臂闲,髻慵簪卸,盟海浪花沈”这组句子中,“妆褪臂闲”形容女子因无聊而解下装饰的景象,而“髻慵簪卸”则是对发髻松弛、珠钗脱落之状的描写,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最后,“盟海浪花沈”一句,更增添了一种深沉的情愫。

“洞箫清吹最关情。腔拍懒温寻。”中,“洞箫清吹”是对夜静人稀时,远处传来悠扬笛声的描绘,这声音似乎在诉说着某种深藏的情感。而“腔拍懒温寻”则表现出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寻觅之情。

结尾部分,“知音一去教谁听,再拈起、指法都生。”诗人表达了对已逝音乐或心灵共鸣者的怀念,感叹如今无人能懂得那份美妙。而“再拈起、指法都生”则是说即使重新拿起乐器,也只能徒增悲哀,因为已经失去了知音。

最后,“天阔雁稀,帘空莺悄,相傍又春深。”这几句以广阔的天空、偶尔飞过的大雁、以及轻柔的帘幕和隐约的莺声营造了一种静谧与孤独的氛围。而“相傍又春深”则是说尽管春意盎然,诗人却感受到一种离群索居的寂寞。

总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夜景、月色、乐声和自然界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其艺术魅力在于细腻的情感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静谧而又有些许忧伤的夜晚,聆听着远处传来的洞箫声,沉浸在诗词所构建的意象之中。

收录诗词(10)

李从周(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乌夜啼

径藓痕沿碧甃,檐花影压红阑。

今年春事浑无几,游冶懒情悭。

旧梦莺莺沁水,新愁燕燕长干。

重门十二帘休卷,三月尚春寒。

形式: 词牌: 乌夜啼

风入松.冬至

霜风连夜做冬晴。晓日千门。

香葭暖透黄钟管,正玉台、彩笔书云。

竹外南枝意早,数花开对清樽。香闺女伴笑轻盈。

倦绣停针。花砖一线添红景,看从今、迤逦新春。

寒食相逢何处,百单五个黄昏。

形式: 词牌: 风入松

风流子

双燕立虹梁。东风外、烟雨湿流光。

望芳草云连,怕经南浦,葡萄波涨,怎博西凉。

空记省,浅妆眉晕敛,罥袖唾痕香。

春满绮罗,小莺捎蝶,夜留弦索,么凤求凰。

江湖飘零久,频回首、无奈触绪难忘。

谁信温柔牢落,翻坠愁乡。

仗玉笺铜爵,花间陶写,宝钗金镜,月底平章。

十二主家楼苑,应念萧郎。

形式: 词牌: 风流子

抛球乐

风罥蔫红雨易晴。

病花中酒过清明,绮窗幽梦乱于柳。

罗袖泪痕凝似饧。冷地思量著,春色三停早二停。

形式: 词牌: 抛毬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