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聚僧神济善医能知人死生于数岁或数月之前或有奇疾则以意用药无不差者既享高寿临终甚了了因作二诗哭之僧讳清照神济乃其师号云(其一)

端的西来了世缘,有身宁肯自谋安。

殷勤疗病肱三折,去住无心指一弹。

贝叶翻馀清磬在,梵音飘断暮钟残。

祇今双树婆娑影,空锁灵山片月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命运的西风吹来,宁愿自己安排生活。
热心治疗,即使手臂疲累如三折,去留随意,不需指点。
诵经声后的清磬回荡,梵音渐消,暮钟余响。
如今只有婆娑的双树影子,空荡荡地锁住灵山的寒冷月色。

注释

世缘:命运。
宁肯:宁愿。
自谋安:自己安排生活。
殷勤:热心。
肱三折:形容极度疲累。
去住无心:去留随意。
贝叶:佛经书页。
清磬:寺庙中的铜磬。
梵音:佛教的诵经声。
暮钟:傍晚的钟声。
祇今:如今。
婆娑:形容树木摇曳的样子。
灵山:神圣的山。
片月寒:寒冷的月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马先觉为纪念其师慧聚僧神济而作。诗中充满了对老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端的西来了世缘," 这句表达了诗人与师父之间深厚的情谊,如同宿缘般难以割舍。

"有身宁肯自谋安。" 这里强调了诗人对师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即使在自己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不会为了自己的安逸而放弃对师父的关心。

"殷勤疗病肱三折,去住无心指一弹。" 描述了师父在治疗疾病时的细心与专业,即便是在疲惫之际也能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而不需要过多的思考。

"贝叶翻馀清磬在,梵音飘断暮钟残。"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禅房中的宁静景象,贝叶即经书,清磬是古代佛教用的清净之物;梵音指的是佛教的念诵声,暮钟则是傍晚时分寺庙里的钟声。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氛围。

"祇今双树婆娑影,空锁灵山片月寒。" 这两句诗中,“双树”指的是寺院中的两棵古树,它们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形成了婆娑的影子;“空锁灵山”则是对佛教中净土之说的描绘,意即精神上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片月寒”则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月光显得格外清冷。

整首诗通过对师父医疗才能和禅修生活的描写,以及对其逝去的哀悼,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8)

马先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乐庵李先生居南床论张同知不行挂冠而归赋二诗为寿(其二)

闻健即收身,归耕躬馌饷。

诗中句堂堂,床头春盎盎。

寒花晚更香,霜节老益壮。

相对无俗情,端的羲皇上。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乐庵李先生居南床论张同知不行挂冠而归赋二诗为寿(其一)

高人摆尘鞿,厉俗非小补。

朝来漉酒巾,谈笑易圭组。

百年全始终,一节照今古。

回首声利场,车轮正旁午。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幽居客至

吾爱吾庐似野人,轩窗花草逐时新。

寻常俗客经过少,咫尺诗仙往复频。

小摘园蔬微带雨,浅篘瓮蚁曲留春。

莫嫌供给全羞涩,礼薄情浓却是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昆山丞谢子潚解官还朝

结交无虑三十年,道同志合难其全。

倾盖相欢岂无有,当面论心背不然。

晚知趋向动违俗,闭门避客鱼渊潜。

属闻贰令非常好,才德远过崔蓝田。

有怀欲吐难忍脚,试剥云雾看青天。

穆如清风濯烦愠,皎若明月堕我前。

论文未易探涯涘,讲政壹以民为先。

老夫论说众所废,公独采拾无弃捐。

承颜请益恨不数,契合乃过金石坚。

我方怙焉以为命,忍闻歌吹张离筵。

西郊日煖玉生烟,羡公此行若登仙。

何当化龙逐云气,四方上下相周旋。

含情握手不忍别,敢效昔人裨一言。

圣王当宁方急贤,愿公袖疏朝甘泉。

为言民瘼殊未痊,径须下诏宽缗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