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南馆城阴阔,东湖水气多。
直须台上看,始奈月明何。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描绘了一幅虢州南馆城下、东湖畔的秋夜月景。诗人通过对比南馆城的阴阔与东湖的水气多,表达了对月光美景的赞美之情。
“南馆城阴阔”一句,设定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 阴阔"暗示了夜幕低垂,南馆城在这宁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接着“东湖水气多”则描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水气多”不仅指实际的水汽,也暗示着东湖畔生辉蓬勃,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接下来的“直须台上看,始奈月明何”则是对前两句景物描写的升华。这里的“台上”很可能是指月台,这里不仅是观看的最佳地点,也象征着心灵的高处。“始奈月明何”表达了诗人在仰望明月时所感受到的震撼与赞叹,“奈”字含有无以复加之意,显示出诗人对这一刻深邃宁静中夹带壮丽的月光景致的极度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南馆城与东湖的对比,以及对月台上明月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是一首集静谧、生机与壮丽于一体的佳作。
不详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
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闻说游湖棹,寻常到此回。
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郡楼乘晓上,尽日不能回。
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
无尘从不扫,有鸟莫令弹。
若要添风月,应除数百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