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正德丙寅冬,万州罕见的雨雪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奇观,以及人们对这一现象的感慨和理解。
首句“撒盐飞絮随风度”,以“撒盐”和“飞絮”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飘落的情景,仿佛是细小的盐粒和轻盈的柳絮随风而至。接着“纷纷著树应无数”一句,通过“著树”表现了雪花覆盖树木的壮观景象,强调了雪的密集和广泛。
“严威寒透黑貂裘,霎时白遍东山路”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雪的寒冷和迅速覆盖的威力,将人们的衣物和道路都染上了白色,营造出一片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
“老人终日看不足,尽道天家雨珠玉”表达了人们对这场雪的喜爱和赞美,认为它如同天家的雨珠和玉石一般珍贵。接下来,“世间忽见为祥瑞,斯言非诞还非俗”则指出这场雪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并非荒诞或庸俗的看法。
“越中自古元无雪,万州更在天南绝”两句揭示了这场雪的稀有性,强调了万州作为南方地区,难得一见如此大规模的降雪。随后,“岩花开发四时春,葛衫穿过三冬月”通过对比,突出了雪后万物复苏的生机,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昨夜家家人索衣,槟榔落尽山头枝”描述了人们因寒冷而寻找衣物保暖的场景,同时暗示了雪后植被的凋零。最后,“小儿向火围炉坐,百年此事真稀奇”表达了孩子们在火炉旁取暖的温馨画面,以及对这场雪的罕见感到惊奇。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受,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这场雪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