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金代诗人王若虚所作,名为《题渊明归去来图(其一)》。诗中以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为背景,探讨了对“归处”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首句“靖节迷途尚尔赊”,引用了陶渊明的别号“靖节”和“迷途”,表达了对陶渊明在归隐前内心的挣扎与迷茫,暗示了他寻求心灵归宿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次句“苦将觉悟向人誇”,则揭示了陶渊明在找到内心平静后,可能对外界展示出的那份自得与满足,但同时也暗含了一丝自我炫耀的意味,强调了真正的觉悟不应只是对外的宣告,而应是内在的平和与自足。
第三句“此心若识真归处”,直接点明了主题,即真正的归宿并非外界物质的拥有或环境的改变,而是内心深处的领悟与和谐。这里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归宿比外在的田园生活更为重要。
最后一句“岂必田园始是家”,是对前文的总结与深化,明确指出家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归属感。这句话鼓励人们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非仅仅依赖于外在的条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为引子,探讨了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归宿,以及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并非来源于物质的拥有,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自我认知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