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茂嘉郎中双头芍药二首(其二)

当年负鼎去干汤,至味须参芍药芳。

岂是调羹双妙手,故教初发劝持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翻译

当年背负重器前往干汤,最美味的还需加入芍药的香气。
哪里只是调制羹汤的绝妙手法,特意让初次品尝的人也拿起酒杯品尝。

注释

负鼎:背负大鼎,形容人有担当或技艺高超。
干汤:古代的一种烹调方法,可能指某种特别的汤品。
芍药芳:芍药的香气,象征着药草的香醇或美食的精致。
调羹:调制羹汤,比喻烹饪或调和味道。
双妙手:指烹饪技艺高超的人。
初发:初次尝试,新入门者。
持觞:拿着酒杯,表示饮酒。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和赵茂嘉郎中双头芍药二首》(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人以当年伊尹负鼎烹调美食的形象开篇,将芍药比喻为珍贵的食材,暗示其高雅之味。他称赞赵郎中不仅厨艺精湛,如同调羹的高手,还能在初次品尝时就懂得欣赏并举杯共饮,显示出对美食与人文雅趣的双重赞赏。整首诗寓言性强,借物抒怀,体现了辛弃疾善于运用典故来表达个人情感的特点。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和赵茂嘉郎中双头芍药二首(其一)

昨日梅华同语笑,今朝芍药并芬芳。

弟兄殿住春风了,却遣花来送一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和赵晋臣送糟蟹

人间缓急正须才,郭索能令酒禁开。

一水一山十五日,从来能事不相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和诸葛元亮韵

偊泛清溪李郭船,路旁人已羡登仙。

看君不似南阳卧,只似哦诗孟浩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和郭逢道韵(其一)

枣树平生叹子阳,里歌虽短意偏长。

东家昨夜梅花发,愧我分他一半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