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叔道傍竹

野田有修竹,丛疏饱于霜。

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

岂无行路子,行路厌榛荒。

忽见此翠色,徘徊未能忘。

车马去何疾,回顾隔山冈。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田野间生长着修长的竹子,稀疏的竹林饱经风霜。
上上下下都没有好鸟栖息,四周杂乱地分布着枯萎的桑树。
难道没有过路的人吗?过路人对这荒芜的榛树林感到厌倦。
忽然看见这片翠绿的颜色,我不禁驻足流连忘返。
车马离去的速度多么快啊,回头望去,只留下山峦阻隔视线。

注释

野田:田野。
修竹:高大竹子。
丛疏:稀疏。
饱于霜:经历霜冻。
佳禽:好鸟。
杂枯桑:混杂枯桑。
行路子:过路人。
厌榛荒:厌倦荒凉。
翠色:翠绿的颜色。
徘徊:流连忘返。
车马去何疾:车马离去迅速。
回顾:回头看。
山冈:山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和平叔道傍竹》,描绘了路边竹林的景象。诗中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描绘,展现出一片野田中的修竹,虽然竹丛稀疏,却饱经霜雪,显示出坚韧的生命力。周围的环境并不热闹,没有佳禽飞舞,只有枯桑相伴,显得有些荒凉。然而,诗人并未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在行路时意外发现了这片翠绿,为之驻足,流连忘返。

接着,诗人感叹车马行进之快,转眼已隔山岗,但那竹林的翠色仍留在心头,难以忘怀。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竹林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寓含了人生的短暂与美好的瞬间记忆。梅尧臣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和正月六日沈文通学士遗温柑

禹书贡厥包,未知黄柑美。

竞传洞庭熟,又莫永嘉比。

适观隐侯诗,获此殊可喜。

诵句擘露囊,香甘冷熨齿。

明朝锁礼闱,何暇醉邻里。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和民乐

岁晚场功毕,野老相经过。

有酒自斟酌,适意同笑歌。

大儿缉牛衣,小儿护鸡窠。

囷廪见馀积,息戍靡负戈。

林间落熟果,屋里鸣寒梭。

会待朔雪时,狐兔生罝罗。

饫鲜持作腊,赠乏不言他。

是非了莫问,此理当如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和永叔六篇(其二)代鸠妇言

不如作茧依蚕蔟,以丝自裹还自足。

与尔为妇过一生,怒即分飞同转目。

辛勤哺雏寄鹊巢,子母生离因尔逐。

羽毛曾未颜色衰,饮啄不计丰俭时。

天阴辄遣呼辄归,恩情纸薄谁信之。

朝为夫妇夕行路,世间反覆那能知。

伋妻白母非美事,后代放此诚堪悲。

形式: 古风

和永叔六篇(其三)看花呈子华内翰

时不选数老独嗟,鬓毛未变目未花。

爱公深殿见桃李,长才高咏无能加。

红英灼灼弄日色,秾艳皎皎生铅华。

长廊垂幕风不动,映柳黄莺吟未涯。

燕衔新泥补巢缺,蜗压峻陛临角斜。

是时唯闻鸟雀闹,尽日不听车轮哗。

虽传此景无分到,但讶习惯犹豪誇。

他年造物傥有意,不使龊龊居贫家。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