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后西日溪行

一从清气上为天,仙叟何年见乾海。

黄河几度浊复清,此水如今未曾改。

西寻仙人渚,误入桃花穴。

风吹花片使我迷,时时问山惊踏雪。

石梁丹灶意更奇,春草不生多故辙。

我来隐道非隐身,如今世上无风尘。

路是武陵路,人非秦代人。

饭松得高侣,濯足偶清津。

数片昔贤磐石在,几回并坐戴纶巾。

形式: 古风

翻译

自从清气升为天,仙人哪年见过干涸的海。
黄河几度浑浊又几度清澈,这河水至今未曾改变。
向西寻找仙人的水边,不慎走入了桃花林深处。
风吹落花瓣让我迷失方向,不时询问山路惊醒踏雪的静谧。
石桥与炼丹的炉灶更显奇异,春天的草都不生长,路上却多是旧车辙。
我来此隐居是追寻道而非藏身,如今世上已无世俗的风尘。
这条路如同武陵人的路,但遇到的人已非秦朝之人。
以松子为食结交高尚之友,偶尔在清澈的溪流中洗脚。
几块前贤坐过的磐石仍在,多少次并肩坐着头戴纶巾。

注释

一从:自从。
清气:纯净之气,比喻高尚的品德或天地初开的元气。
仙叟:老神仙。
乾海:干涸的海,比喻罕见或不可能之事。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流,常用来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浊复清:指事物变化无常,此处特指河水浑浊与清澈交替。
仙人渚:仙人居住的水边。
桃花穴:桃花源的深处,比喻隐秘美好的地方。
风吹花片:花瓣被风吹散。
时时:时常,不时。
问山:询问山路,引申为探索前行之路。
石梁:石桥。
丹灶:炼丹的炉灶,象征修炼或寻求长生不老的地方。
春草不生:形容环境异常或超凡脱俗。
隐道:追求或遵循道家的修行之道。
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或旅途的劳顿。
武陵路:源自《桃花源记》,比喻通往理想世界的道路。
秦代人:古代人,这里泛指与世隔绝的人。
饭松:以松子为食,象征隐士的简朴生活。
高侣:高尚的伴侣,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濯足:洗脚,象征摆脱尘世烦恼。
昔贤:过去的贤人。
磐石:大而稳固的石头,常比喻坚定不移的意志或立场。
戴纶巾:头戴儒巾,象征文人雅士或有学问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仙人或道士在乱世之后寻访仙境的景象。开篇“一从清气上为天,仙叟何年见乾海”两句,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直通天界的向往,"仙叟"指的是长寿的仙人,而"何年见乾海"则是说这种境界难以企及,时机也未到。接着“黄河几度浊复清,此水如今未曾改”写出了黄河的变迁以及诗人眼中某一条河流不随世事变化的宁静。

下片转入仙境之旅,“西寻仙人渚,误入桃花穴”表明了诗人对仙境的追求,但又带有几分迷离和偶然性。"风吹花片使我迷,时时问山惊踏雪"则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其中“问山”可能是指询问山中之神,或是对大自然的探究。

最后,“石梁丹灶意更奇,春草不生多故辙”、“我来隐道非隐身,如今世上无风尘”两句,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隐于自然之中的生活状态。"路是武陵路,人非秦代人"则是在强调自己与古人的区别和超越。而“饭松得高侣,濯足偶清津”则是对隐逸生活的具体写照,“数片昔贤磐石在,几回并坐戴纶巾”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贤者的怀念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仙境追求的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收录诗词(514)

皎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谢,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字:清昼
  • 籍贯:湖州(浙江吴兴)
  • 生卒年:730-799

相关古诗词

兵后馀不亭重送卢孟明游江西

携手曾此分,恍如隔胡越。

伦侯古封邑,荣盛风雨歇。

饥鼯号空亭,野草生故辙。

如何此路岐,更作千年别。

冯轼望远道,春山无断绝。

朝行入郢树,夜泊依楚月。

佳士持操高,扬才日昭晰。

离言何所赠,盈满有亏缺。

时节伤蟪蛄,芳菲忌鶗鴂。

予思鹿门隐,心迹贵冥灭。

颓颜反芝朮,昔貌成冰雪。

岁晏期尔来,销声坐岩穴。

形式: 古风

兵后送薛居士移家安吉

旧游经丧乱,道在复何人。

寒草心易折,闲云性常真。

交情别后见,诗句比来新。

向我桃州住,惜君东岭春。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别山诗

山翁亦好禅,借我风溪树。

采药多近峰,汲泉有春渡。

幽僧时相偶,仙子或与晤。

自许战胜心,弥高独游步。

如何区中事,夺我林栖趣。

辞山下复上,恋石行仍顾。

宿昔情或乖,庶几迹无误。

松声莫相诮,此心冥去住。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劳山居寄呈吴处士

官居鼎鼐古今无,名士才臣独一余。

贤阁御题龙墨灿,诏归补衮在须臾。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