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
莫辨荆吴地,唯馀水共天。
渺瀰江树没,合沓海潮连。
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开篇“洞庭秋正阔”,即点出了时节和地点,让读者立刻进入一个广阔无垠的秋日湖面。紧接着,“余欲泛归船”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对归去的渴望。
接下来的“莫辨荆吴地,唯馀水共天”则是从更高的视角出发,似乎要超越尘世的界限,只留下水与天之间的交融,让人不禁思考生命与宇宙的关系。这里的“莫辨”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具体地域界定的模糊态度,也映射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中间两句“渺瀰江树没,合沓海潮连”,通过对水面与树木、海潮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无垠的自然景观。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更深化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体悟。
末尾两句“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则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反思和未来行程的憧憬。这里的“迟尔”表达了一种停留与等待,而“相将济巨川”则展现了面对广阔水域时的勇气与决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秋景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它不仅是对一个季节、一个地点的写照,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抒发,是诗人与大自然交流的心灵记录。
不详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
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
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
南纪西江阔,皇华御史雄。
截流宁假楫,挂席自生风。
僚采争攀鹢,鱼龙亦避骢。
坐听白雪唱,翻入棹歌中。
海亭秋日望,委曲见江山。
染翰聊题壁,倾壶一解颜。
歌逢彭泽令,归赏故园间。
予亦将琴史,栖迟共取闲。
艳色本倾城,分香更有情。
髻鬟垂欲解,眉黛拂能轻。
舞学平阳态,歌翻子夜声。
春风狭斜道,含笑待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