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蚌珠为喻,描绘了其内在的纯净与外在的神秘。首句“不知一壳几由旬,能纳须弥不动尊”运用夸张手法,强调蚌珠虽小,却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象征着内在的广阔与深邃。接下来,“疑是吴兴清霅水,直通方广古灵源”将蚌珠比作清澈的水源,连接着古老的灵性源泉,暗示其蕴含着深远的智慧与力量。
“月沉浊水圆明在,莲出污泥宝性存”两句进一步深化主题,通过对比“月沉浊水”与“莲出污泥”,强调了内在的光明与纯洁不因外界环境的污浊而改变,比喻人的心灵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本真与纯净。
“隐现去来初一致,莫将虚幻点空门”则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指出无论境遇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真实始终如一,不应被外界的虚妄所迷惑,应坚守自我,不迷失于空门(佛教中的概念,指虚无或空寂之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蚌珠的描绘,寓意深刻,既赞美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也蕴含了对人生智慧与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