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寺

高寺鸣钟后,孤舟落雁边。

已知归径晚,故就上方眠。

石峻溜声急,月高松影圆。

明朝下烟霭,回首阻清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寥的夜晚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禅意的深刻感悟。

首句“高寺鸣钟后”,以“高寺”点明地点,暗示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静谧氛围;“鸣钟”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心灵的呼唤,为整首诗定下了沉思的基调。接下来,“孤舟落雁边”一句,以“孤舟”与“落雁”构成画面,营造出一种孤独与和谐共存的意境,仿佛在说,即使在孤独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已知归径晚,故就上方眠”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期待与对禅房的向往。这里的“上方”既指高处的寺院,也暗含了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诗人似乎在说,尽管归途漫长,但心中已有归宿,于是选择在寺院中安眠,寻求心灵的慰藉。

“石峻溜声急,月高松影圆”描绘了一幅夜景图:山石陡峭,水流湍急,月光皎洁,松影婆娑。这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美景,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生命流转的感慨。水流的急促与月光的柔和形成对比,展现出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美学理念。

最后,“明朝下烟霭,回首阻清川”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诗人将离开此刻的宁静之地,但心中留恋之情不减。这里的“烟霭”象征着朦胧与未知,而“清川”则代表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纯净与自由的渴望。整首诗在结束时留下了一丝淡淡的忧伤与不舍,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禅意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27)

张斛(宋末金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辽时南渡,约金太祖天辅中前后在世。仕宋为武陵守。金建国,理索北归,官秘书省著作郎。善书画,工诗宇文虚中颇激赏之。元好问称:“其文笔字画,皆有前辈风调,宇文(虚中)大学士甚赏之。”(《中州集》)斛著有南游、北归等诗集

  • 籍贯:渔阳(治所在今天天津蓟县)
  • 生卒年:约公元一一二0年前后在世

相关古诗词

寓中江县楼

武江斜转石,文岫独参天。

绿涨他山雨,青浮近市烟。

松薪炊白粲,水蔓系红鲜。

自喜飘蓬迹,安居过两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回文二首(其一)

野旷悲行客,湍惊碍去船。

夜江清汎月,秋草碧连天。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

回文二首(其二)

绿径斜萦草,红梢半落花。

曲池风碎月,攲岸雨摧沙。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麻]韵

仙门驿听泉

一亭围古木,双涧泻清流。

行到云山暮,卧闻风雨秋。

客尘何日浣,病渴此时瘳。

归去南溪上,轻舟细浪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