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三十二咏(其十一)琅邪山

晋王曾此隐,释子住何年。

泉石无今古,图经有后先。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琅邪山的历史与自然之美,通过对比古今,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不变的自然景观之间的和谐共存。

首句“晋王曾此隐”,点明了琅邪山曾是古代王侯隐居之地,暗示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晋王在此隐居,或许是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寻求心灵的宁静,也可能是为了避世修行,追求精神的升华。这一句不仅提到了琅邪山的历史人物,也预示了接下来诗句中将要展现的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次句“释子住何年”,将话题转向了佛教徒在琅邪山的居住历史。释子,即指僧人或佛教徒,他们可能在此修行、讲经,或是寻求内心的平静。这一句与上一句形成对比,从王侯的隐居转而关注到僧侣的生活,进一步丰富了琅邪山的文化内涵。

接着,“泉石无今古”,强调了琅邪山的自然景观不受时间限制,泉水和岩石自古至今都保持着它们原始的美丽与力量。这句话通过“无今古”三个字,表达了自然界的永恒与不变,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自然之美的恒久魅力。

最后,“图经有后先”,指出琅邪山的历史记录和文化传承。图经在这里指的是记载山川地理、历史故事的书籍或地图。这句话表明,琅邪山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这些记录和传承使得琅邪山成为了一个研究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宝库。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琅邪山历史人物的追忆、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文化传承的提及,展现了琅邪山作为一处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的独特之地的魅力。它不仅赞美了琅邪山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表达。

收录诗词(1176)

韦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三三年至一一一〇五年。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年七十三岁。工诗文。除知袁州萍乡系。历福建转连判官,主客郎中。出为变路提刑。建中靖国初,(公元一一〇一年)除知明州丐宫祠,以左朝议大夫提举洞霄宫,卒。骧著有文集十八卷,赋二十卷,均《宋史艺文志》并传于世

  • 字:子骏
  • 籍贯:钱塘
  • 生卒年:公元一0五三年

相关古诗词

琅邪三十二咏(其十二)回马岭

有意寻幽胜,跻攀固所怀。

如今岭路稳,鞍马不须回。

形式: 五言绝句

琅邪三十二咏(其十三)开化寺

架巘及依崖,轩窗次第开。

等为方外客,于此更清怀。

形式: 五言绝句

琅邪三十二咏(其十四)御书阁

岌岌淩霄汉,风传宝阁香。

三朝神翰在,奎壁夜交光。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阳]韵

琅邪三十二咏(其十五)阳冰篆

笔力真奇伟,磨崖几百年。

勿嫌人贵耳,此学世无传。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