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阿师睡三昧,有如饱叶蚕。
以睡作佛事,复名所住庵。
梦觉本何择,月行影在潭。
勿笑胁尊者,二子正同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净明的僧人在庵中沉浸于深睡之中的景象。"阿师睡三昧,有如饱叶蚕",形象地表达了净明长老进入一种类似于禅定状态的深度睡眠,其安详自若如同吃饱后安然休息的蚕虫。"以睡作佛事,复名所住庵"则透露出这位僧人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睡庵”,暗示他可能认为沉思冥想和睡眠同样重要,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
诗中接着写道:"梦觉本何择,月行影在潭",表达了净明长老对现实与梦境、觉醒与入睡的态度,他似乎并不介意这些状态之间的区别。在夜深人静之时,只有月光照映在水潭之中,这是一个宁静而超然的场景。
最后两句"勿笑胁尊者,二子正同参",诗人提醒我们不要轻视那些看似平凡但其实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物。"二子"可能指的是净明长老周围的两位弟子,他们正与师父一样地投入到精神修行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净明长老睡眠状态的描写,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在平静的心灵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禅宗对“心即是道”的强调,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能达到修行境界的认识。
不详
遍从江海濯清流,归老岷峨占上游。
心远欲联高士传,地偏仍似贾胡留。
何时竹杖闲支壁,终日绳床懒命俦。
碧嶂红尘两相望,劳生笑我不知休。
蓑衣芒屦日相逢,仙者谁人识吕钟。
已受丹书存夜气,定除白发变春容。
情田旧习虽锄秽,笔阵馀威尚折冲。
闻说山间赋招隐,试披云雾几多重。
人品相悬定几分,十年高卧赤城云。
神仙窟宅古多见,泉石膏肓今亦云。
羽驾拟陪天上乐,麟毫犹写世间文。
吴江枫落摇归棹,更喜新诗惬所闻。
引泉浇药圃,编竹护花科。
顿喜高风在,仍闻密义多。
四山围翠黛,一水缭青罗。
谁谓幽师死,来看窣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