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介石

末俗住山,尤贵黄纸。造物畀公,共衰病至。

既病之矣,复遇岁艰。当八面风,撑百漏船。

漫刺衔袖,临斋乞米。骄儿索饭,饥嗔饱喜。

我行四方,阅士如墙。小智虚夸,妄夫荒唐。

宣绍命脉,乾淳气魄。天悭地閟,神盍宝惜。

冷灰粟焰,将晓景星。泯灭甚易,佛法替陵。

同时爱憎,异世悲慨。诸君不信,有遗录在。

我作苦语,模写虚空。泪尽血续,夫岂为公。

形式: 四言诗

翻译

世俗之人居住山中,尤其珍视黄纸。大自然赋予你,与衰弱疾病同行。
已经受够了困苦,又逢艰难岁月。面对八面来风,如同撑着漏水的船。
随意刺探,衣袖间藏有求乞之意,在斋堂前乞讨米粮。孩子索要食物,饥饿时抱怨,吃饱后欢喜。
我走遍四方,见过的人多如墙壁。小聪明者自夸,狂妄之人行事荒唐。
宣扬你的使命,展现你的正直气概。天意吝啬,大地封闭,神明应珍惜你的才华。
冰冷的灰烬中燃起微光,黎明将至,星光闪烁。佛法衰落很容易,你的光芒却逐渐消逝。
同一时代的人有爱有恨,不同世界的人感叹不已。各位不信,还有记录留存。
我用苦涩的话语描绘空无,泪水干涸,鲜血流淌,这岂是为了你一人。

注释

末俗:世俗之人。
住山:居住山中。
黄纸:珍贵的物品。
造物:大自然。
公:你。
衰病:衰弱疾病。
岁艰:艰难岁月。
八面风:各种困难。
百漏船:比喻处境艰难。
刺衔袖:暗指乞讨。
斋乞米:在斋堂乞食。
骄儿:孩子。
饥嗔饱喜:饥饿时抱怨,吃饱后欢喜。
阅士如墙:见过的人众多。
小智虚夸:小聪明者自夸。
妄夫:狂妄之人。
乾淳气魄:正直气概。
天悭地閟:天意吝啬,大地封闭。
神盍宝惜:神明应珍惜。
景星:黎明的星光。
佛法替陵:佛法衰落。
爱憎:爱和恨。
悲慨:感叹。
遗录:留存的记录。
模写虚空:描绘空无。
血续:鲜血流淌。
夫岂为公:这岂是为了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善珍所作的《祭介石》,表达了对友人介石的深深怀念和哀悼之情。诗人身处乱世,寓居山中,感叹时局艰难和个人的衰老疾病。他形容自己如同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小舟,生活困顿,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家庭琐事如儿子索食,虽微不足道,却反映出生活的艰辛。

诗中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小聪明者的虚伪夸耀和狂妄之人的行为,同时也表达了对介石命运的忧虑,希望他能延续家族的血脉和优良传统。然而,诗人预感到了未来的艰难,预言佛法可能会衰落,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消逝。

诗人感慨万分,写下这些痛苦的话语,试图通过文字记录下这份情感,即使泪尽血续,也是为了表达对介石的深深怀念。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满了对故人的哀思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收录诗词(160)

释善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祭双杉塔

甲午之冬,一笑分袂。交游累千,名字难记。

公虽它乡,常在眼底。公今隔世,犹见梦寐。

念昔与公,情同昆弟。老离闽山,再饮吴水。

三十年间,死尽流辈。顾瞻浮图,洪木翳翳。

丛林凋疏,变习日异。愿起公死,为砭为剂。

为师为承,为祥为瑞。千载追难,百年满易。

意长景促,人往物是。春寒野阴,感慨歔欷。

形式: 四言诗

祭见首座

佛法下衰,众魔峥嵘。如虎而祴,白昼市行。

晚交得君,如黄河清。君与予谈,洞见底里。

予建一事,君曰可纪。予出一辞,君曰入理。

狂猘狺狺,嗾之者谁。君蹑予足,怒形于辞。

古有徇义,舍父背师。曷不千指,曷不百岁。

神祐靡专,贵奸寿悖。谓天昭昭,天实茫昧。

君素清苦,简洁自持。如政黄牛,标韵过之。

有德操才,得疾亦奇。浮华眼前,道义千古。

昔有微言,噤不敢吐。含哀以告,君必领悟。

形式: 四言诗

祭光孝南老

我昔游浙,多贤友朋。老归故山,耳冷如冰。

忽闻君来,语作吴馨。白而长身,美髯垂膺。

未几月台,挝鼓腾腾。巍然广座,摄衣而升。

我忝邻居,复为交承。君素恢疏,不立户庭。

舌端骋辞,驱涛卷霆。疾谁使之,一瞑不醒。

七尺桐棺,萧然行幐。侑此瓣香,感慨曷胜。

形式: 四言诗

祭佛照塔

师在乾淳,名塞穹壤。据妙喜室,鞭挞龙象。

诸子迭出,如凤如麟。如雷破蛰,何草不春。

余不肖孙,亦忝备位。芜辞匪渎,惟以识愧。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