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仙骨清无暑。爱兰桡、撑入鸳波,锦云深处。

休唱采莲双桨曲,老却鸥朋鹭侣。

算只有、青山如故。

旧雨初晴新水涨,画桥低、杳霭迷苍渚。

头戴笠,日亭午。独醒耿耿空怀楚。

渺愁予、岸芷江蓠,尚青青否。

锦瑟谩弹斑竹恨,难写湘妃怨语。

怅谁与、孤芳为主。

流水无声云不动,向渔郎、欲觅桃源路。

船尾带,落花去。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翻译

仙人的骨气清冷,不受暑气侵扰。喜欢划着兰花舟,深入鸳鸯戏水的波纹,探索锦云深处。
别再唱采莲的双桨歌谣,怕惊动了鸥鸟和鹭鸶,它们已经老去。
看来只有青山依然如故。
雨后初晴,水面上涨,画桥低矮,远方的苍茫水洲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戴着斗笠,即使在正午烈日下,我独自清醒,心中满是对楚地的深深怀念。
我渺小的忧愁,岸边的香草和江边的苇丛,它们是否还如以前那样青翠?
徒然弹奏着锦瑟,倾诉斑竹的哀怨,却难以表达湘妃的幽怨之情。
惆怅的是,谁能成为这孤独芳华的主宰?
流水静静,云儿不动,我向着渔夫寻找那桃花源的路。
舟尾拖曳着落花,渐行渐远。

注释

仙骨:形容人气质超凡,如仙。
鸳波:鸳鸯戏水的波纹,象征爱情或美好的环境。
锦云:形容云彩绚丽,如锦绣般美丽。
鸥朋鹭侣:指鸥鸟和鹭鸶,常用来比喻朋友。
苍渚:水中的陆地,这里指远方的水洲。
楚: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域名,这里可能指诗人故乡或情感寄托之地。
湘妃:传说中舜帝的两位妃子,象征忠贞和哀怨。
孤芳:形容独自盛开的花朵,象征高洁的品格。
渔郎:渔夫,这里可能象征寻求隐逸的人。
桃源路:隐居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之路。

鉴赏

这首词作是宋末元初的诗人仇远所作,名为《金缕曲》。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表达游子对故土怀念之情的词作。

首句“仙骨清无暑”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清凉自在的情境,“爱兰桡、撑入鸳波,锦云深处”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融入其中的意境。接着“休唱采莲双桨曲,老却鸥朋鹭侣”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孤独感,以及对友情的怀念。

“算只有、青山如故”这句点明了主题,即在一切变迁中,只有那青山依旧,象征着坚定不移的情操。下文“旧雨初晴新水涨,画桥低、杳霭迷苍渚”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头戴笠,日亭午。独醒耿耿空怀楚”诗人通过头戴斗笠在中午时分独自一人唤起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深沉的孤寂与哀愁。“渺愁予、岸芷江蓠,尚青青否”则是对过去美好记忆的追问和怀念。

“锦瑟谩弹斑竹恨,难写湘妃怨语”此句通过提及古代著名的爱情悲剧——湘妃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不易言说的哀愁与无奈。“怅谁与、孤芳为主”则是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与无力回天的情绪。

“流水无声云不动,向渔郎、欲觅桃源路”诗人借用了《桃花源记》中的桃源故事,表达了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寻找。“船尾带,落花去”则是对逝去时光与美好事物无法留住的无奈。

综上所述,这首词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位游子对于故土、友情以及理想世界的深切怀念和追求。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临江仙.柳

湘水晓行无酒,楚乡客久思家。空城暗柳老愁芽。

燕归才社后,人老尚天涯。

记得津头轻别,离觞愁听琵琶。东风吹泪落鸥沙。

一番新雨重,飞不起杨花。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南乡子

急雨涨潮头。越树吴城势拍浮。

海鹤一声苍竹裂,扁舟。轻载行云压水流。

独倚最高楼。回首屏山叠叠秋。

江上数峰人不见,沙鸥。曾识西风独客愁。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南歌子(其一)

结屋依苍树,开窗对碧山。西湖不厌久长看。

玉勒钿车偏在、六桥间。露柳凝朝润,烟花敛暮寒。

才经人赏便阑残。谢柳辞花、醉策瘦筇还。

形式: 词牌: 南歌子

南歌子(其二)

细细金丝柳,重重青黛山。玉人楼上倚愁看。

移得浅颦深恨,上眉间。泪湿红绡薄,香凝碧绮寒。

多情别去未春残。归趁海棠开后、燕双还。

形式: 词牌: 南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