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黄畸翁的《句(其二)》。诗中描绘了一位身居世外、远离尘嚣的隐士形象,通过“身闲”与“梦好”的对比,以及“不入红尘市”与“频惊画角声”的矛盾,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身闲不入红尘市”,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他远离世俗的喧嚣,过着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身闲”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也暗示了他对外界纷扰的超脱态度。“不入红尘市”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仿佛诗人置身于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自由。
紧接着,“梦好频惊画角声”,诗人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深化了主题。梦境中的美好与现实中的画角声形成鲜明的反差,画角声作为古代军队或城池的报时信号,在这里似乎成为了打破诗人宁静生活的因素。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诗人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思考。诗人或许在梦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自由,但现实中的声音却不断地将他拉回现实,提醒着他身处的环境并非完全如梦般理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世界的反思,既有对宁静与自由的向往,也有对现实束缚的无奈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