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提学挽词

文阵曾惊贤士关,青衿袖手仰登坛。

当年声价辉旸谷,晚节清贫奈岁寒。

地下修文屈颜子,人间谈易失丁宽。

传家赖有千人杰,三接天衢不作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文阵曾经令才子惊叹,学子们袖手旁观登高坛。
早年名声如日中天,晚年贫困却经受寒冬的考验。
地下埋名的文豪似颜回,人间谈论易学失去丁宽这般人物。
家族的荣耀依赖众多杰出人才,面对大道接天也不觉艰难。

注释

文阵:比喻学术或文化氛围。
贤士:有才华的人。
青衿:古代学子的服装,代指学子。
仰登坛:抬头瞻望,比喻敬仰或参与。
声价:声誉和价值。
辉旸谷:光辉照耀如同旸谷(日出的地方),形容声名显赫。
晚节:晚年的行为和品德。
奈岁寒:难以抵挡岁月的寒冷,指生活困苦。
地下修文:在地下默默耕耘学问。
屈颜子:像颜回那样谦逊有德。
丁宽:汉代学者,以精通《易经》著称。
千人杰:众多杰出人才。
三接天衢:大道直通天际,比喻仕途顺畅。
作难:感到困难。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邓肃的作品,名为《林提学挽词》。诗中通过对故人生前的形象和晚年的境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逝者才能和品德的怀念,以及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文阵曾惊贤士关”,以军队排列整齐如同文章布局之美,形象地描述了故人生前在学术或文学上的才华横溢。"青衿袖手仰登坛"则描绘出一位学者在祭坛上进行祭祀的庄严场景,或许暗示着故人曾经担任过某种教书育人的职责。

“当年声价辉旸谷”表明故人生前享有盛名,而“晚节清贫奈岁寒”则揭示了他晚年的清贫境遇,岁月的流逝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无情。

"地下修文屈颜子"可能是指故人在地下也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不忘初心。"人间谈易失丁宽"则是在说世人常常议论易经(《易经》),却往往忽视了其中的深奥和广博。

最后两句“传家赖有千人杰,三接天衢不作难”表达了故人的后代将会有许多杰出的人才,以及对他们能够承继先人事业、无所畏惧地面对重重困难的期许和信心。"三接天衢"可能象征着通往天界的道路,意味着高尚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

整首诗通过故人的生平起伏,反映了诗人对于才子英年、晚年清贫以及后世承继的深切感慨。

收录诗词(295)

邓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罗知县挽诗

闭门经史自优游,气宇凌凌上斗牛。

从政逝将驱鸟鼠,传家那肯坠箕裘。

人间端欲挥银笔,天上俄闻记玉楼。

山北山南何处问,翩翩丹旐舞残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洪丞和来再次韵(其二)

世事无由到竹窗,只馀心赏独难降。

雨馀翡翠山连七,春涨玻璃溪自双。

万壑不须看越峤,千寻端可配吴江。

抠衣便欲同清景,安得黄封列万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洪丞和来再次韵(其一)

堂堂国士洪夫子,刻烛从渠心自降。

妙手故应钓鳌六,得君那用射鸢双。

定随国老兴东海,肯效骚人恸楚江。

酒醴祇今须曲糵,要今六合共盈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秋日白莲

竹外玻璃十顷宽,水芝高下刻琅玕。

冷香剪剪秋风动,孤艳泠泠晓月寒。

康乐气豪犹出社,易之韵俗更谁看。

笑谈今日亲姑射,太华高吟不数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