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黻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智慧和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开篇“理非精妙事非粗,一性空明彻万殊”表达了一种既不偏执于细节也不忽略整体的中道哲学,主张在处理事情时要达到一种平衡与全面性的境界。在这八个字里,“理”指的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而“事”则是具体的、实际发生的事情。诗人认为,无论是在理解自然规律还是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都不应走向极端,要寻找到一种精妙而非细枝末节,也不过于粗暴简单的处理方式。
接着,“一性空明彻万殊”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平衡与全面的智慧。这里的“一性”指的是宇宙间唯一不变的本质或规律,而“空明”则是对这种智慧的形容词,意味着透明、清晰而又超脱尘世。“彻万殊”表达了这种智慧可以穿透一切差异和复杂性,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境界。
下两句“白发圣人由稚子,常惺惺处是工夫”,则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培养这样一种智慧。诗中的“白发圣人”指的是那些德高望重、年纪较长的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时间的积累与修炼中慢慢形成。“由稚子”表明了这一智慧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的。而“常惺惺处是工夫”则强调了这种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过程,是需要恒心和持续努力的。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刘黻对自然法则与人生智慧的深刻认识,也反映出他对于教育理念的独到见解,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可以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