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应龙所藏巨然庐山图

筠阳文学倦官职,十年归来四壁立。

探囊大笑得片纸,不啻琼球加拾袭。

㩦来示我俾品评,谓是名僧巨然笔。

涣迹漓踪那辨真,行间双印还堪识。

古篆依稀赣州字,先宋流传非一日。

要知源委出珍藏,未论谁何定名迹。

墨渝纸敝神自存,老笔嶙皱况超逸。

冈峦迤逦蒙密树,浦溆萦纡带村室。

盘盘细路绕山椒,斜引鱼梁更东出。

途穷山尽得幽居,穹宫杰构临清渠。

仙邪佛邪定何处,髣髴胜境如匡庐。

还从文学问何如,大笑谓我言非虚。

自言远游真不俗,曾见庐山真面目。

五老之峰披白袍,玉虹万丈时飞瀑。

某丘某壑皆旧游,展卷晴窗眼犹熟。

秪今老倦到无由,对此时时作卧游。

惭余裹足不出户,闻君此语心悠悠。

高怀只尺已千里,眼中殊觉欠扁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对一幅黄应龙所藏巨然庐山图的鉴赏。文徵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画作中的庐山景象,通过“筠阳文学”这一角色的视角,展现了对画中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诗中首先描述了“筠阳文学”在官场厌倦后归隐的情景,随后通过“探囊得片纸”的情节引入了这幅庐山图。文徵明对画作的品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价值如同珍贵的玉石,不仅因为其艺术价值,也因其历史传承的久远。他进一步指出,画作中蕴含的细节,如古篆文字和宋代之前的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来源和悠久的历史。

接着,文徵明详细描绘了画作中的庐山景象,包括连绵起伏的山峦、茂密的树木、蜿蜒的溪流以及环绕村落的小径。他特别提到了“五老之峰”和“玉虹万丈”的壮观景象,以及画中所展现的庐山的自然美和人文气息。通过这些描述,文徵明表达了对画作中所呈现的庐山真实面貌的赞赏,以及对远游经历的回忆。

最后,文徵明表达了自己因年老而无法亲自游览庐山的遗憾,但通过这幅画作,他能够进行“卧游”,即在心中游览。他对自己未能亲身体验庐山美景感到惭愧,同时也对能欣赏到如此精美的画作感到欣慰。诗中流露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对友情和分享美好事物的珍惜。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书吾尹扇(其一)

溪头古树静垂阴,溪水盈盈不受尘。

五月江南新雨歇,晚风多少纳凉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书吾尹扇(其二)

雨洗铅华一夕空,枝头青子却收功。

傍人不识天工巧,犹恋飞花怨晚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道复西斋古石

玲珑苍壁太湖姿,浪蚀沙淘面面奇。

百穴晴窗通玉女,一拳小石梦仇池。

乍逢合下南宫拜,欲咏还输白傅词。

便拟高斋题列岫,朝来秀色满檐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吾尹邀游虎丘奉次席间联句

使君置酒赞公房,飞盖追随草木光。

选胜不辞萧寺远,为閒翻遣老僧忙。

千村霁雪人凭阁,一坞碧云山堕墙。

斜日离离宾客乱,好修故事续欧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