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黎民表的《象教精舍》描绘了一位深具禅意的三昧神僧的形象。首句“三昧神僧火,烧残有坏身”展现了僧人通过修行,超越世俗物质,甚至燃烧自我以求解脱的境界。接下来,“浮生同瞥电,世界一微尘”运用比喻,将人生短暂比作闪电,世间万物比作微尘,强调生命的无常和世界的虚幻。
“幻作元非有,归空亦未真”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空幻观,认为一切皆是幻象,并非实有,即使是归向空寂,也并非彻底的真实。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益豪谁见相,减胛为留神”则揭示了僧人舍弃外在形式,专注于内心修炼的精神追求。
后半部分,“震旦符初志,匡庐感宿因”提到神僧的初衷源于中原地区,而庐山的经历则成为他修行的重要缘起。“缄縢传大令,膜拜走王人”描绘了信徒们虔诚地接受佛法教诲,甚至不惜长途跋涉前来膜拜的情景。
最后两句“鸠杖升莲座,田衣称氎巾”描绘了僧人朴素的生活方式,即使地位提升,仍保持简朴,而“一时多妙说,舍筏怅迷津”则表达了在佛法的指引下,人们虽然暂时迷失于世间困惑,但仍期待找到解脱之道。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的生活与教化,展现了明朝时期佛教禅宗的深入人心以及人们对精神解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