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登楼看山歌

月中看山不辨色,雪中看山不辨影。

阑前九叠锦屏张,一时幻作虚无境。

苍茫颢气万里通,轻琼冷絮飘鸿濛。

阎浮几许还遭劫,色界由来总是空。

忆昨筑楼对城缺,本为看山亦看雪。

那令有雪却无山,倚楼满目成㵳泬。

山亦非真无,雪亦非常有。

自顾梦觉身,至竟谁为偶。

此时欲说已忘言,拍阑且尽杯中酒。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雪中登楼看山歌》由明代诗人于慎行所作,描绘了在雪中登楼远眺山景的独特感受与哲思。

首句“月中看山不辨色”,以月夜观山起兴,暗示山色在月光下难以分辨,引出后文对雪中观山的不同体验。接着“雪中看山不辨影”进一步强调雪天观山时的视觉局限,山的轮廓与影子变得模糊不清。

“阑前九叠锦屏张,一时幻作虚无境”描绘了登楼远望时,眼前的山景如同展开的锦绣屏风,但在雪的覆盖下,一切景象仿佛化作了虚无的幻境。接下来“苍茫颢气万里通,轻琼冷絮飘鸿濛”两句,通过“苍茫”、“颢气”、“轻琼”、“冷絮”的描绘,展现了雪景的广阔与清冷之美,以及雪花飘散的动态感。

“阎浮几许还遭劫,色界由来总是空”则借佛教中的概念,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空幻本质的思考。随后“忆昨筑楼对城缺,本为看山亦看雪”回忆了过去建楼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观赏山景和雪景,而如今却因雪而无法见到山的真实面貌,引发了一种失落与无奈的情感。

“那令有雪却无山,倚楼满目成㵳泬”表达了对当前情境的感慨,即虽然有雪,但山却不见了踪影,使得原本的美景变得残缺不全。最后,“山亦非真无,雪亦非常有。自顾梦觉身,至竟谁为偶”通过对比山与雪的存在与否,反思自我与现实的关系,流露出一种对人生虚幻本质的深刻洞察。

“此时欲说已忘言,拍阑且尽杯中酒”则是诗人面对复杂情感时的无奈选择,最终只能以饮酒来暂时排遣心中的思绪。整首诗通过对雪中观山的独特体验,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收录诗词(1364)

于慎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字:可远
  • 籍贯:明山东东阿
  • 生卒年:1545—1607

相关古诗词

雪中菊花小歌

去年九月雪雨集,菊花吐向雪中泣。

今年十月菊始开,雪花又落黄金罍。

繁华何意同萧瑟,冷蕊疏枝一半白。

罗绮三千梦早春,却将铅粉妆佳色。

素影关山夜欲流,寒香寂寞楚天秋。

不知陶令吟时醉,正是袁安卧处愁。

篱边吾亦怜吾友,苦节贞心成素首。

试看东园桃李花,霜前零落今何有。

形式: 古风

冬日送方胥成北游临邑访邢子愿侍御一首

黄石山头雪未晴,黄石山前送客行。

天寒岁暮白日驶,北风猎猎吹冠缨。

看君殊少风尘色,击剑长歌双眼白。

少年曾慕五陵豪,老去犹为万里客。

只今蹑屩远行游,湖海茫茫路阻修。

举世何人重词赋,布衣无策干王侯。

山中萧条鲜所有,解衣衣君劝君酒。

平生肝胆向谁尽,但说邢公不离口。

邢公好士无与伦,千金散尽家苦贫。

此时无忌还留赵,何客冯驩可入秦。

君今又向犁丘去,马首残阳明远树。

山头望君酒欲醒,相思并在君行处。

形式: 古风

游蜀山湖歌示任城王甥季辅

昔闻钜泽湖,漭沆三百里。

自从中作宋公渠,两岸长虹夹汶济。

我家湖北缆扁舟,住近沧浪不解游。

王郎亦住湖南曲,携我来探水国秋。

叩舷湖口渺然入,洲渚萦回望不极。

荷芰残花棹底分,鸥凫乱影帆前失。

波心宛在一丘悬,直上苍茫尽水天。

万顷泓淳沈碧落,千林黯淡入寒烟。

萧然似欲来风雨,感慨愁心吊千古。

秦皇片石有孤峰,鲁国荒台无旧土。

玉罂春酒欲尽无,沈醉烟波兴未孤。

西风不过山阴道,枉向君王乞镜湖。

形式: 古风

九华山歌送施幼淳省元南还青阳省觐

九峰名九子,幻作九莲花。

去天不知尺有几,晴空片片飞丹霞。

南宫才子江东客,笔带九华峰顶色。

学书欲作万人敌,一日声名倾上国。

青春谒帝入神京,黄石寻师驻谷城。

经术远宗燕太傅,门墙半列鲁诸生。

忽登泰岱看乡陌,望见江头云气白。

愁心一夜渡淮阳,不为莼鲈秋兴迫。

千里宁亲愿不违,西风萧瑟送将归。

尊前落木浑成雨,马上微霜欲点衣。

为君长歌劝君酒,便是别离未应久。

去日聊随朔雁飞,来时莫在春鸿后。

玉树青荧上苑栽,君王正忆子虚材。

好将九朵芙蓉露,泻向仙人掌上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