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疏斋卢按察(其一)

歙境争先睹使星,玉川风致是前生。

壮怀学富五千卷,明月光分十一城。

吏立寒冰惊号令,民沾和气乐耘耕。

政声久彻宸旒听,行看金瓯覆姓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歙州之人急切期待着使者星临,仿佛玉川先生的风度是他们前世的记忆。
胸怀壮志,学问渊博如拥有五千卷书,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十一座城池。
官吏站立在寒冷中,严格执行命令,百姓沐浴在和谐气氛中,欢喜地耕作。
政绩之声长久回荡在皇帝的耳畔,不久后,他的名字将镌刻在国家的荣耀篇章上。

注释

歙境:歙州之地。
争先睹:急切期待。
使星:使者或重要官员。
玉川风致:玉川先生的风度(指唐代诗人卢仝)。
前生:前世记忆。
学富五千卷:学问渊博。
明月光分:皎洁的月光照亮。
十一城:泛指多座城市。
吏立寒冰:官吏在严寒中站立。
惊号令:严格执行命令。
民沾和气:百姓享受和谐气氛。
乐耘耕:欢喜地耕作。
政声:政绩之声。
宸旒:皇帝的代称。
金瓯覆姓名:镌刻在国家的荣誉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地方施政的情景,展现了他治理有方、民生安宁的美好境象。

"歙境争先睹使星,玉川风致是前生。" 这两句通过对比星辰和山川之美,暗示诗人或其主事者在政治上早已显露出卓越才华,如同天上的星辰一般引人注目,同时也强调了这份治理之功非一日之积,犹如玉川的风光,是由来已久的结果。

"壮怀学富五千卷,明月光分十一城。"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广博学问和其所管理之地的辽阔。五千卷书籍象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明月之光照亮了十一座城池,意味着治理之下,百姓生活在明朗、清晰的法律与秩序中。

"吏立寒冰惊号令,民沾和气乐耘耕。" 这两句描绘了官员严肃公正执法的情形(如同寒冰一般不可侵犯),同时也描写了百姓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安心劳作。

"政声久彻宸旒听,行看金瓯覆姓名。" 最后两句则表明这位官员的政绩长久传播,被皇上所知晓(宸旒听),他的名字也被刻在金瓯上以资纪念,象征着荣誉和永恒的记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文政治的结合,展示了一位理想官员的形象,以及他所创造的太平盛世。

收录诗词(455)

杨公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书怀

检点头颅发半丝,老来刬地费支持。

技缘冷淡知音寡,事每差池赋命奇。

一暴十寒良可叹,三平二满且随宜。

杜门懒出过从少,自录唐诗旋课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五用韵奉酬见寄(其二)

潦倒无成困一邦,江湖姓字可曾香。

兴来且泛三杯酒,老去从添两鬓霜。

画思诗情虽我有,名缰利锁任渠忙。

寒窗兀坐浑无事,閒阅离骚诵九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五用韵奉酬见寄(其一)

扬鞭迤逦历乡邦,留得清名处处香。

六邑春风浓似酒,一轮秋月冷于霜。

苏回民瘼宦情好,听彻鹃声归兴忙。

满路溪山无限好,祇应裁剪入词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水西行散次韵程南仲

散步招提去,禅房幽更深。

开经醒俗眼,瀹茗洗尘心。

石罅泉长溜,林巅蝉独吟。

诗成书雪壁,恐或有知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