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弥陀港

一片云帆泛海垠,空空总未了吾真。

净波悟得如如相,逐浪惭为汲汲人。

苇渡几曾疑太幻,拈花未觉笑何因。

弥陀老佛如相晤,为问方壶那个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此诗以渡海之行,寓言人生哲理。首句“一片云帆泛海垠”,描绘出一幅浩渺无边的大海景象,云帆飘荡于其上,象征着人生的旅途,充满了未知与辽阔。次句“空空总未了吾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虽历经世事,却始终未能完全领悟生命的真谛。

接着,“净波悟得如如相,逐浪惭为汲汲人”两句,通过对比静水与随波逐流的人,揭示了内心的平静与外在的追求之间的关系。净波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而逐浪则代表了世俗的急功近利。诗人自省,自己是否也过于急切地追求外在的成功与名利,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和精神的滋养。

“苇渡几曾疑太幻,拈花未觉笑何因”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生虚幻与真实的思考。苇渡象征着生活的平凡与不易,诗人并未对此产生怀疑,而是坦然面对。拈花微笑则是禅宗中的经典故事,诗人在这里似乎在说,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言语或行为,而是在于内心的领悟与觉醒。他并未从这个故事中找到答案,暗示了人生真理的深奥与难以言喻。

最后,“弥陀老佛如相晤,为问方壶那个津”表达了诗人对更高智慧的向往与探索。弥陀老佛代表了佛教中的智慧与慈悲,方壶则可能象征着某种精神上的归宿或解脱之道。诗人仿佛在与这些超凡的存在对话,寻求指引,表达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与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渡海这一日常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内心的平静与追求、以及对超越世俗智慧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洞察。

收录诗词(76)

卓肇昌(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仙人对奕

天公遗下石棋盘,洞里神仙日月宽。

十九路谁分黑界,几千年自带云寒。

剧怜人世纷争道,只换山中妙戏弹。

乾雹声闻同玉响,不知还许采樵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延平郡王庙

草鸡飞渡海涛寒,十万牙旗尺土难。

绝岛天开明日月,泰西人避汉衣冠。

鲲身东控楼船壮,龙种南来血泪残。

遥望滇池灰劫烬,孱王正朔黯重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拜五妃墓

霸气台澎扫地平,海天尺组涕纵横。

穷途仙桂无归宿,故国名花肯寄生。

颈血不膏中土铁,墓门长咽落潮声。

萧萧环佩同归夜,芊草簝西月半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十九日自嵵里至妈宫湾

相送环呼涕泪潸,牛车薄笨走间关。

地无种植田三亩,家有帆樯艇一般。

海菜为羹多菜色,渔人乏食少人颜。

旌旗队队来前导,五里亭边手共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