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简卿侍郎三首(其一)

先帝初更化,公曾以谏闻。

身虽迁柱史,袖尚有弹文。

晚境图成佛,它山预作坟。

那知非变幻,止在石桥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先帝刚开始推行改革时,您曾经因为进谏而闻名。
虽然您的职位升迁为柱史,但袖中仍有针砭时弊的文字。
晚年您致力于佛教修行,仿佛预见他日之事,预先为自己选好了墓地。
谁曾想这一切并非幻变,最终只留下石桥边的云烟。

注释

初更化:开始推行改革。
以谏闻:因进谏而闻名。
柱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重要事务。
弹文:指批评时政的文章。
晚境:晚年。
图成佛:致力于佛教修行。
它山预作坟:预先为自己选好墓地。
非变幻:并非虚幻的变化。
石桥云:石桥边的云烟,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挽王简卿侍郎三首(其一)》。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先帝和公曾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时代的怀念以及对变迁世界的感慨。

“先帝初更化”,这里的“更化”可能指的是朝代更替或是政策的改变,暗示了一种历史的变迁。"公曾以谏闻"则表明有一位官员公曾因直言进谏而声名远播。

“身虽迁柱史”,“迁柱”可能是指被贬官或流放,而“柱史”则象征着历史的记录。"袖尚有弹文",这里的“袖”和“弹”都是古代学者常用来比喻藏书和学习的词汇,意味着即使身处困境,公曾依然不忘读书学习。

“晚境图成佛”,这个句子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寄托的心态。"它山预作坟",这里的“它山”可能指的是遥远或特定的地方,“预作坟”则是提前准备墓地,意味着对死亡和未来有一种预见和准备。

最后两句“那知非变幻,止在石桥云”,作者似乎在感慨世事的无常和变化,"那知非变幻"表达了一种对于不可预知的命运的无奈,而“止在石桥云”则可能象征着一种心灵的栖息之地,或是对某种永恒不变的情怀的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和个人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个人命运以及精神寄托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805)

刘克庄(宋)

成就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经历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 字:潜夫
  • 号:后村
  • 籍贯:福建莆田
  • 生卒年:1187~1269

相关古诗词

挽王孺人

贞洁如图史,纤微到米盐。

辟纑穷亦乐,反鲊训尤严。

封邑才纶诰,还乡尚绣帘。

自惭铭笔拙,何以发幽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盐]韵

挽长乐王明府

奉常龃龉坐刚肠,月旦评君小奉常。

父子相传似孤竹,越鄞两处有甘棠。

人间梦事一炊熟,宰上埋辞万丈光。

曾识尊公与贤叔,薤歌吟罢意凄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挽丘大卿二首(其二)

武仲孝标皆已矣,可堪又夺到丘迟。

汉家卿将今能几,洛社耆英在者谁。

作有道碑宁免愧,过乔公墓定何时。

春风自绿原头草,不管人间殄瘁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挽丘大卿二首(其一)

方喜辽天孤鹤返,忽惊蔡岭一牛鸣。

理官未遣俦三后,拙宦才令至九卿。

尽剪萑莆潢弄息,不囊薏苡粤装轻。

厚诬岂待他人雪,自有尧言与辨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