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矩的作品,描绘了一位仙风道骨之士的超然脱俗。诗中“虬髯如云眼如月”形象鲜明,描写的是一位仙人的飘逸神采,其须发如同云朵,目光清澈如同皎洁的月亮。“胸次毫端一泓雪”则是对这位仙人心灵之纯洁与高尚的比喻,犹如极细微的毛发尖端所承载的一滴雪水,表达了他的心地清白无暇。
“政恐儒冠或误身”一句,显示出诗人对世俗官场的担忧和警惕,儒冠代表的是传统的道德规范与学术追求,而这位仙人似乎并不愿意被这些束缚。接着,“尚友虚无老庄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家哲学的向往,尤其是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这里“虚无”指的是道家的自然无为之道。
“松阴泉影绿悠悠”一句,描绘了一片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山林景象,诗人似乎在此找到了心灵的寄托。紧接着,“此时此意如何说”则是诗人对眼前景色和内心感受的一种沉思与赞叹。
最后两句“三真跨鹤夜相从,长啸一声山谷裂”,则是对仙境生活的描绘。三真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三个层次的仙人,而“跨鹤”则是一种常见的仙侣形象,表示着与自然和谐共处。夜晚,与仙鹤一同漫步山林之中,那种超脱尘世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能以长啸来释放内心的喜悦,这啸声竟然有力到可以撕裂山谷,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生活无比向往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