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彭民望三首(其三)

我家水西涯,性本爱幽僻。

与君数携手,兴至忘所适。

溪行缘萦纡,野酌散愁寂。

倦来倚树坐,举目见山色。

山色忽已改,离别复几载。

移居在城南,咫尺隔江海。

夜来春风至,芳意思共采。

道逢旧邻人,茅堂复何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的《赠彭民望三首》之三,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彭民望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首句“我家水西涯”点明了诗人的居住环境,位于水流的西边,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氛围。接着,“性本爱幽僻”表达了诗人天生喜爱宁静、偏僻之地的情怀,为后文描绘与友人彭民望的交往和共同欣赏自然美景埋下伏笔。

“与君数携手,兴至忘所适”描绘了诗人与彭民望多次一同出游,兴致所至时,两人忘记了归途,充分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

“溪行缘萦纡,野酌散愁寂”描述了两人在蜿蜒曲折的溪流旁漫步,借酒消愁,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和谐,进一步深化了诗中人物的情感体验。

“倦来倚树坐,举目见山色”写出了诗人与彭民望在疲惫之时,靠在树旁休息,抬头便能看见远处的山色,这种情景既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暗示了两人之间默契的交流。

“山色忽已改,离别复几载”表达了时光流逝,山色虽美却终会改变,预示着诗人与彭民望之间相聚的短暂与离别的必然,增添了诗作的忧伤意味。

“移居在城南,咫尺隔江海”说明诗人搬到了城南,虽然距离并不远,但“咫尺”与“隔江海”的对比,强调了空间上的阻隔,使得与彭民望的相聚更加珍贵。

“夜来春风至,芳意思共采”描绘了夜晚春风拂面,花香四溢,诗人与彭民望共同采摘花朵,享受春日的美好,体现了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

“道逢旧邻人,茅堂复何在”以偶遇旧邻人,询问老友彭民望的居所作为结尾,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友情的深深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彭民望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与刘时雍

客从方岩来,戒我作诗疾。

君来索我诗,谓我意所适。

深言中奇病,二子皆我益。

还从适处得,便向疾中释。

而我亦何心,悠悠自朝夕。

形式: 古风

与姜用贞二首(其一)

丛兰绝低小,隐约幽岩姿。

崇冈有高松,下影回薄之。

小大固异质,托交乃其宜。

君本老成人,我生良已迟。

情亲若兄弟,年数两相遗。

相逢即倾盖,久已不复疑。

我歌贫交行,试问和者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与姜用贞二首(其二)

节过人事简,驾言适我庐。

一茶啜未终,童仆促回车。

揽之不肯住,答我有所趋。

十朝不一见,为我惜须臾。

昨夜梦君来,相见但踌躇。

翻思梦中言,展转一字无。

形式: 古风

十一月二十七日夜梦楼居风雨中得句云卷帘看风树时亡妻亦在侧觉而有感续成一章

高楼坐连床,遥碧俯平渚。

卷帘看风树,叶落沙上雨。

飘飘轻襟散,披历层轩举。

寤寐平生欢,咫尺得晤语。

相逢隔晨暮,倏忽无定所。

积雪遍中庭,钟情徒延伫。

形式: 古风 押[语]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