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涤洞留题(其二)

鸠杖先生旨趣深,探直搜隐事幽寻。

顶头有眼谁能识,心鉴无尘物莫侵。

洞里烟霞人不老,水边花木自成阴。

乞师金鼎丹炉火,为慰平生觉道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鸠杖先生的思想深邃,他深入探究真理,寻找隐藏的秘密。
他的智慧犹如头顶的眼睛,无人能识破,心灵纯净,不受外界杂念干扰。
在洞穴中的烟霞中,他仿佛永葆青春,水边的花草自然为他遮荫。
他向师尊求取炼丹的金鼎之火,以此来抚慰他一生对道的追求和感悟。

注释

鸠杖:古代学识渊博的长者象征,可能指代诗人敬仰的人物。
旨趣:思想、志趣或目标。
搜隐:探寻隐藏的事物或知识。
心鉴:内心明镜,指清澈的心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山中洞穴之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表达了对道法修炼和精神世界的追求。"鸠杖先生旨趣深,探直搜隐事幽寻"一句,描绘了一位仙风道骨的高僧或道士,其洞察力深邃,不仅能洞见世间万物,更能探究宇宙之奥秘。

"顶头有眼谁能识,心鉴无尘物莫侵"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精神境界的赞美与向往。这里的“顶头有眼”指的是内在的智慧和洞察力,而非外在的五官;“心鉴无尘”则象征着一颗清净无染的心灵,能够不为世间纷扰所动。

"洞里烟霞人不老,水边花木自成阴"两句,则是对大自然之美景的描绘。洞穴中烟霞缭绕,给人一种超脱尘世、永恒不朽的感觉;而“水边花木自成阴”则表现了自然界无为而治的和谐状态。

"乞师金鼎丹炉火,为慰平生觉道心"一句,则是诗人对这位高僧或道士的请求,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点,在修炼过程中得到内心的安慰和启示。这里的“金鼎丹炉火”象征着煅烧灵魂、锤炼精神的过程。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洞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道法修炼和精神追求的向往,以及对内心清净无染状态的赞美。

收录诗词(3)

裴良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金陵杂咏(其二)

长干小妇学吹箫,楼外閒风弄翠条。

近得广陵消息未,暮潮已过赤栏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

题金陵杂兴诗后(其一)

花开似污天衣血,雨过重闻御案香。

最恨寺奴隳太极,预先夺我画梅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大涤洞留题(其二)

家近云山九锁深,诛茅已负十年心。

笋舆扶醉归来晚,清梦犹闻金玉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金陵杂咏(其一)

滟滟江波绿更肥,苍烟中有鸭鸥飞。

当年神武今何在,老却遗民更不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