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笙

白玉笙,咸通十三年琢成。

琢成匠人十指秃,进奉明堂声妙曲。

当时应赐恩泽家,流传至煜煜好奢。

高堂日日听吹笙,不知国内非和平。

仁兵万众一旦至,国破苍黄笙堕地。

虽然讹缺未苦多,却落人间为宝器。

管长纤纤剥笋束,况值吴姬指如玉。

不见排星换掩时,自然天韵来相续。

昔时祸乱曲,今日太平歌。

兴亡不系白玉笙,但看君王政若何。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白玉笙》由宋代诗人郭祥正所作,通过描述一件珍贵的乐器——白玉笙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兴衰更替与政治的盛衰起伏。

开篇以“白玉笙”为题,点明了诗的主题对象。白玉笙在咸通十三年被精心雕琢而成,其制作过程艰辛,匠人的手指因长时间工作而变得枯秃。这不仅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精湛,也暗示了其价值之高。进献给朝廷后,它成为了宫廷中的珍品,赐予恩泽于家族,象征着权力与富贵。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家局势的变化,白玉笙的命运也随之改变。高堂之上,每日奏响的美妙乐章,掩盖不了国内的动荡不安。当仁兵突然到来,国家陷入混乱之时,白玉笙也失去了它的庇护之地,坠落在人间,成为了一件宝器。

尽管经历了时间的侵蚀和人为的损坏,白玉笙仍然保留了大部分原貌,继续在民间流传。诗中提到,它的管身细长,如同剥去笋皮一般,与吴姬(古代江南女子)的纤纤玉指相得益彰。这种对比,不仅描绘了白玉笙的精美,也暗含了对女性优雅气质的赞美。

接着,诗人将历史的视角拉回,从过去的战乱之曲到现在的太平之歌,白玉笙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它虽是物质的存在,但其命运却与君王的治国之道紧密相连。诗中最后强调,兴亡不系于白玉笙,而是取决于君王的政策与治理能力。

整首诗通过对白玉笙这一具体物象的描绘,寓言般地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社会的变迁,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微妙联系。通过白玉笙的命运变化,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历史规律的思考。

收录诗词(1432)

郭祥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功甫,、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 字:功父
  • 籍贯:自号谢公山
  • 生卒年:1035~1113

相关古诗词

金熨斗

金熨斗,酌醇酒。

熨开万斛之愁肠,赠尔千年之眉寿。

酣酣笑脸坐生春,安用逢人嗟白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翠碧杯

翠碧杯,满酌正是桃花开。

一年三百六十日,几人待得春归来。

春归来,不饮酒,翠碧之杯尔何有。

形式: 古风

魏王台

金城东,百尺高台临远空。

长江浩荡剑门险,欲平吴蜀难为功。

谁倾黄金建佛庙,击鼓撞钟夜还晓。

香厨供办老僧閒,玉栏花谢游人少。

我来独立想英雄,战舰连云气概中。

犹有斯台存旧址,可怜铜雀起悲风。

形式: 古风

藏舟浦

金城北,荒荒野水连云白。

岛屿相望一径通,绕堤杨柳迷春色。

天下三分血战秋,张辽凿浦暗藏舟。

吴蜀虽亡晋已起,山川自结寒烟愁。

永平只作寻春处,关门锁断春归路。

画船载酒歌白纻,不忍醒时送春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