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杂诗四首》之四。诗中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引子,探讨了“同”与“不同”的哲学思考,以及在政治治理中的应用。
首句“三王无同道,解张琴乃鼓”,以古代三位贤明君主(夏禹、商汤、周文王)为例,说明他们虽为帝王,但治国之道各有特色,如同音乐家解张弹奏不同的乐器一般,各具风格。这反映了作者对不同领导风格的理解与尊重。
接着,“五帝有同心,无逸以为所”,提到上古五位帝王(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虽然时代不同,但都以“无逸”(即勤勉不怠)作为治国的核心理念。这里强调了“同心”——尽管方式不同,但核心价值是一致的。
“同者今岂异,不同古可睹”则进一步阐述了古今虽有差异,但在某些根本原则上的共通性。这表明作者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治理智慧的基本原则是相通的。
“循名或失实,致败难缕举”指出,在政治实践中,仅仅遵循理论名称而忽视实际效果,往往会导致失败,这种失败的原因难以一一列举。这警示执政者在制定政策时,应注重实效而非形式。
最后,“寄语持政人,毋易由言古”是对当前执政者的直接告诫,希望他们不要轻易改变传统的治国之道,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古为镜,指导现实的政治决策。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分析不同领导风格与治理理念,表达了对传统智慧的尊重和对现代政治实践的深思,体现了弘历作为一位深谙历史与政治的君主的独特见解。